洄游:从中山到珠三角水域的记忆考古(2)
他们的作品用寓言的方式融合了各种想象和幽默。他们泛着舟来布展,作品摆在带有腥味的沙蚬壳的歇脚地,以及写实性的影像来虚构水上人的传说——在记忆与现实之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这种现“造”寓言的作品本身就是令人感到幽默的幽默,亦是我们的恐惧与欲望。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在不断的移动与文化的碰撞中,也许还未曾得到认同便已经快要消失在寓言中了。
《追光》易连,收藏级艺术微喷 160*120cm,中山,2022
在《追光》这组作品中,艺术家易连用舞台的追光灯照亮一片厂房的屋顶。这些厂房有的已经破败闲置,有的还在生产,它们都是中国早期制造业遗留下来的建筑。当在高处观望的时候,就像在看一个已经布景几十年的舞台,有不同的角色在此轮番上演。
当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建筑的时候,获得了那种很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因为我们都不是里面的一份子,只是像俯瞰一样的角度看个大概,或者观者跟它的关系也只是一种这样的关系——有一种对抗性——永远跟它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只能通过一些非常简单的,或者说概括性的方式去接近。我们跟这些建筑本身的关系,到底是是一种什么关系?
《出口》易连,单屏影像有声,佛山顺德,2022
易连集中在建筑空间和人的记忆这样的关系上来做的。这些建筑跟河流的关系很依赖于河道的一个交通运输的功能,大部分驻地走的这些建筑都是在河道边上,河道对它来说是起到输入输出这样便捷的作用,也成为了一个《出口》。
《四亿年前是海洋,四亿年后是沙漠》,曹澍 ,20×16×11.5 cm,2021
曹澍这件作品,利用影像装置为身体提供了超越现实限制的知觉体验,并试图通过这一感知重审我们对自然、历史的认识,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勾勒出了另一种自然。
《万家灯火》胡镇超,灯光装置,2022
不同地域和工作环境造就斗笠造型的差异,珠三角河域海域的渔民戴佩的就是画面中的斗笠,俗称疍家帽。艺术家记忆里的外婆总是戴着这样的帽子出去劳作,但也就只有劳作时佩戴。有趣的是,在很多劳动工具已经改变甚至消失的今天,这样的疍家帽依然还能在河边看到。这件作品设法保留了竹子的机理,让斗笠看起来就像是化石标本,与我们的“考古”相呼应。交错的竹编线条中形成了一条条“小鱼”,艺术家通过添加色块强调了这一点以形成“鱼群。因为帽子是圆的,这群小鱼会不断地“洄游”,生生不息。
展览时间
2022.9.20-2023.2.28
展览地点
中山华侨城
格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