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灯:“你知道我用电之前的模样吗?”

2022-10-18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850 次 评论

夜晚入睡前,你无法忽略这样一个动作——关灯。

无数的灯盏,照亮了漫漫长夜,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

久到燧人氏钻木取火,久到普罗米修斯偷盗火种。

或者更确切的来说,久到170万年前元谋先民留下的灰烬。 

马家窑彩陶豆 原始 图片来源:油灯博物馆官网

 陶豆灯 战国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战国时期的灯具呈现出初步的繁荣景象,依然延续着豆形的器物造型。此时期的灯具燃料已有兰香提炼出的液体植物油,在《楚辞》中提到“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

彩陶鸟行灯 战国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灯具的仿生造型除了如豆、盘等生活器具外,也道法自然,模仿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自然流畅,栩栩如生。

到了汉以后,楷书中的“灯”写作“燈”,因多为陶器,从火字旁。作为中国古代灯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的灯具种类繁多,造型丰富,且更具有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出现在读书、沐浴、宴饮、祭祀、夜游等多种场合中。

椒林明堂豆形铜灯 西汉 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官网

西汉时依然有豆形的灯具。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的西汉椒林明堂铜灯为豆形,浅盘有直筒形外壁,灯柱有倒葫芦形隆起,下有圆形底座,以铜钉铆合。很特殊的是这一灯具在浅盘处有22个铭文字,记载着这一器物的高度和重量。

灯具的使用照明时长与其灯盘的大小深浅,所容纳的燃料多少即灯的容积有很大的关系,其标注的高度和重量也有利于对于西汉时度量衡的研究。

长信宫灯 西汉 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全灯以鎏金铜质铸造成宫女的形象,宫女身着曲裾深衣,右手提灯,左手握着灯座,呈跪姿。灯身嵌入的铜板能移动,从而调节灯光强弱亮度和照射方向。人物的身体部分作为灯座,垂下的右手衣袖为灯罩,身体与袖口中空作为烟道。火焰燃烧时的烟气可通过烟道排放到人物身体盛放的水中,使得灯具可以达到无烟无味无尘,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灯具设计的科学性。

雁鱼铜灯 西汉 山西博物院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除了把人物的衣袖作为烟道,能把烟导入人物内部,也有灯的造型以动物如鸿雁的颈部作为相同作用,把火焰燃烧的烟导入动物腹部。如出土于陕西省襄汾县吴兴村的雁鱼铜灯,以回首口衔大鱼的鸿雁形象为造型,将烟道设置为鸿雁的脖颈,可将鱼形灯产生的烟导至鸿雁的体内。这件灯具也代表了汉代青铜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在古代“得鱼”是幸运之事,“每牵一鱼获二筹……获六鱼为大胜也”,鸿雁衔鱼为吉祥之意。

羊尊铜灯 西汉 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官网

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羊尊铜灯以卧羊的形象作为灯身,此处的羊有着卷曲的双角与短尾。这一造型设计巧妙,在羊头顶的灯盘是活动的,可通过羊头部的旋钮往下翻转盖起来成为完整的羊身部分。羊尊腹腔中空,可储存灯的燃料油脂。

南北朝青瓷灯 太原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南北朝时的灯一方面受到南朝制瓷工艺的影响,出现了堆塑与贴塑等多种技法;另一方面由于丝绸之路的连通受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出现了中西亚地区忍冬纹、连珠纹、宝相花和莲瓣等纹饰。此时灯具的燃料由于制蜡技术成熟有天然的蜜蜡、白蜡,也有天然蜡与动物油脂的合成蜡,且出现火柴,又被称为“引火奴”。

青瓷灯 北齐 太原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北齐娄睿墓出土的瓷灯为黄绿釉,灯盏和底座部分都为半圆球形,中间由细长有弧度变化的长柄连接。在灯盏的外壁装饰着器物口沿的一圈连珠纹,卷草纹与宝相花交错呈规律排布,灯柄有花叶分布,灯座由尖端翘起的莲花纹与底部的两珠纹共同装饰而成。且其灯盏在底部有凸榫,可插入下方的灯柄也可分离。这些雕刻细腻华美的纹饰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影响的真实写照。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