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半狄的文艺复兴:跨越三十年
《白洋淀·端村》,布面油画,52 × 61 cm,1989
1990年代初,赵半狄来到白洋淀,那是一块因“白洋淀诗群”而扬名的北京远郊,和莫斯科的郊外不同,那里的风景和它的名字一样朴实、传统,甚至略带古典的乡愁,充满自然主义的风光,悠闲自得的小景。赵半狄画下一张名为《白洋淀·端村》的小幅风景,画中的木船停泊在一处村床的湖泊旁,绿幽幽的景色,纯洁的天空,像是19世纪法国画家笔下的巴黎郊外的巴比松。
《黄昏的缠绵》,布面油画,60 × 80 cm,2022
过了30多年,赵半狄再次去往白洋淀,画下三张风景,忠实于自然的手法早已不再。优美的田园风光,变成了梦幻中的场景。风景也沾染了时间的情绪,水中的小船像是梦境中铭刻的光影、少年的旧梦。不完整的画面,像是一面破碎的镜子,或是水中摇曳的倒影,哀美的记忆,有了三个浪漫的名字《16岁的风景》《伊甸园的小径》《黄昏的缠绵》。
相隔30多年的画作,成为一个时间隧道细微的入口,一段记忆凭证的两端。
《17岁女生璐楠的肖像》(复星基金会收藏),布面油画,90 × 120 cm,2021
典雅的帷幔,白洋淀的影像,带着光晕的剧场,围绕着一组全新的熊猫雕塑,它们击掌,跃动,单纯的可爱,憨厚的体态似乎能治愈画作中流逝和哀美,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绘画、雕塑、建筑的兴盛,在一座恍惚交错、时空斗转的视觉宫殿中,成为赵半狄这场个人文艺复兴的经典瞬间,象征着赵半狄渴望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那样广泛的使用各种媒介。
30年前是一个“美学”辈出的年代,赵半狄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他画下一个文艺的时代。30多年中,人们经历了种种,赵半狄广泛的运用绘画、雕塑、装置、行为、电影等,从保守的美学走向先锋的生活,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闪耀而又独特的孤例。
《Miyou和曾经的朋友》,布面油画,240 × 260 cm,2022
也是这段出走绘画的光阴,那些与之相伴的变迁、人物、事件,那些确实的、离奇的、光鲜的磁力,使得赵半狄如今的绘画再也不是绘画本身。那个偶尔捡起画笔的人,将“生活”作为一种观念、一场优雅而又饱满的演出,这个观念就在相隔30多年的画作之间,在30多年的俗世与浪漫之中,在赵半狄充满先锋、优美、离奇的人生和艺术故事中,引发我们去思考“时空”所蕴含的一种哀美,一种创造美、新生活的能力和渴望。
(策展人崔灿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