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期颐春和:百岁戴泽写生作品重回颐和园现场

2022-08-29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477 次 评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古建、风景写生为展陈主体,汇集其笔下充满暖意与生趣的颐和园艺术作品34件。其中绘画作品32件,2件雕塑作品。展览以颐和园四季景观为主题,略分“颐和冬趣”、“春和景明”、“荷塘夏影”、“秋境古桥”四个板块,借此凸显戴泽先生艺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品读线索:时间。展览中还展出了戴泽先生部分精彩的花卉写生作品,辅以与展览主题、艺术家创作或生活相关的文献与历史图像,共同实现对戴泽先生新时期以来写生作品的梳理与赏读。

展览现场

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在于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那么将戴泽先生颐和园主题的写生置于原景之中,似乎是这批作品最恰切的展陈之所。跨入展厅,着眼的园景便归于形色,行于园中,历史的场景被拉入现场。画中世界与现实场域的连通,意为观者提供一个游、赏、思、语的艺术空间。

慈禧画像 画心142×232cm  布面油画  1979年

因“慈禧像”与颐和园结缘

说起戴泽和颐和园的缘分,还要追溯到1979年。

颐和园藏《慈禧画像》原作出自19世纪荷兰最出色的肖像画画家之一华士·胡博之手,高234.5厘米,宽144厘米,画中的慈禧坐在硬木靠椅上,神态安详,栩栩如生。1979年初,因原作年代久远、破损严重,1979年,颐和园管理处找到中央美院,希望能找人修复这幅画像。

70年代末戴泽先生(左一)在颐和园益寿堂

后来,在徐悲鸿遗作展中,这幅徐悲鸿先生的精品力作以全新的面貌与广大艺术爱好者见面了。当时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在参观徐悲鸿遗作展的时候感慨地说:要好好保护这批画。修复《徯我后》是中国油画修复史上一件很特别的事情,如果说没有戴泽先生当时的勇敢与担当,《徯我后》这幅巨作就有可能不复存在了。

这个修复经验让中央美院认为戴泽是修复慈禧画像的最佳人选。但在现场看过原画之后,经过慎重考虑,戴泽认为自己没有修复此画的能力,向颐和园方面提出可以复制一张等大作品供展出使用。原画小心保存,以防因继续展出使画面情况加剧恶化。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戴泽在颐和园中完成了此幅作品。

徐悲鸿的第一堂课

如果戴泽没有尽力的去修复老师徐悲鸿的作品,很可能他便失去了复制《慈禧画像》的机会。这也折射了徐悲鸿与戴泽之间的那种“缘分”。

戴泽走上绘画之路完全出于偶然。戴泽1922年3月出生,四川云阳人。父亲是云阳当地有名的乡绅。受父亲的影响,戴泽从小立志要实业救国,然而高中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为了缓解经济压力,1942年,从未学过画的戴泽选择报考学费较低的国立中央大学,并顺利通过,从此走上了一条美育救国之路。“他从上大学开始,身边就全是我们中国美术史上的超级明星。”戴梦介绍说,戴泽大学一年级的老师是留法名家秦宣夫,大二教他美术史的老师是傅抱石,谢稚柳则教他中国线条勾勒课。大三的老师有中国近现代工笔巨匠陈之佛、留法领军人物吕斯百。大四的班主任则是徐悲鸿,教了他一年。“可以说整个大学时期,戴先生是在一个中国美术史顶级大师们的教育下成长起来。”

雪 93×65cm 布面油画  2006

中央美院成立后的中坚力量

作为徐悲鸿的重要弟子之一,戴泽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并与吴作人、董希文、韦启美、李斛、宗其香、孙宗慰等先生,作为中央美院的骨干教师,参与了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活化石”和第二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戴泽先生见证了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发展,并培养出了靳尚谊、詹建俊、孙为民等一批美术家,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溪河雪景之二 56×40cm 布面油画  2002

学术界认为,戴泽长期跟随徐悲鸿,是徐悲鸿教育体系最重要的拥护者和参与者,在他早期的作品中都能看到这样的特点。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教育学院、中法学院副院长,博导赵力教授认为,“徐悲鸿虽然强调写实主义,但他对中西方文化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戴泽先生早期的水彩画、水墨作品,都是反映了他对中国水墨的绘画理念和方法并不陌生,也反映了一种融合性。通过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结合,带有很强的革新意愿。”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