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凉月横舟,银河浸练 | 来自七夕的“艺术云游”(2)

2022-08-04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565 次 评论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 陈枚 清 绢本设色 37×31.8cm 藏于故宫博物院

深得乾隆赞赏的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其中一册描绘的也是七月“桐荫乞巧”,同样刻画了诸多曼丽鲜明的女子交游形象。不同于唐代张萱、周昉笔下珠圆玉润的芙蓉如面柳如眉,画家以工细流畅的线条和亮丽鲜活的色彩将青春少艾描绘成纤细修长、体态轻盈、“倚风娇无力”之形貌。与明代唐寅、仇英笔下的仕女图相似,追求秀润飘逸的情致,行动之时一一如若风荷举。画中亭台楼阁则遵循了西洋焦点透视法,根据透视线斜度的变化排布建筑,用笔工细严谨,从而加强了平面画幅的立体、纵深效果,在有限的画面上扩展出无限的空间,仿佛诱人深入其中,一枕七夕况味。

“若以手指月,耳中定会流出银河”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源于中国的七夕传统,在千百年的文化交流中,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今也仍有庆祝七夕的习俗。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每年夏季,人们在彩色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彩带、结饰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竹子上,祈求时日顺遂,家宅安康。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中国的七夕习俗传入韩国,高丽恭愍王曾与蒙古王后一同祭拜牵牛织女星,并在七夕当日为文武百官发俸降福。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这些灿若星辰的碎片,有的尚可考,有的淹没在经年。数百载奔流而去,或许极目不见,抬头却仍是同一片星月。(作者:徐子淇)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