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凉月横舟,银河浸练 | 来自七夕的“艺术云游”

2022-08-04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564 次 评论

七夕又名乞巧,起源于汉代,宋时鼎盛。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这一传统习俗的记载,可追溯到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即求恩于牵牛织女,以期得到心灵手巧的回报。后来金风玉露,阑珊星斗,古时青年多在七夕佳节望月交游,此去今年,人间的情意自不必说。宋元之时,七夕乞巧繁华胜极,京城中专设集市,各家装点楼台,大张锦绣,笙歌远闻千里。据宋代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从诗词歌赋到笔墨丹青,从集庆民俗到曲艺戏剧,千百年来人们咏叹七夕的朝朝暮暮,两情长久,也如年年江月自古奔流。既写七夕,又不只写七夕。既写长相忆,也写久别离,写忍顾鹊桥归路的如梦佳期。既写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写帝王清商曲,写百姓乌夜啼,写天上人间慰不平的今夕何夕兮。写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迢递,再写斗转星移山远近、亘古不变的高低。直写到而今了,抬起头来,望见楚天阔,望见大江流,借着银河碧落的前后,于是对月下酒。

“至今八万六千会,后会滔滔无止期”

相传“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已成为七夕时节,无数文人墨客折笔流连的所在,《古诗十九首》中更有名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清 47×32cm 藏于故宫博物院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的《七夕》似乎弥满了逸兴凛冽的况味,诗人一面极目远眺云端彼方,织女牵牛遥相对望的河汉,一面俯首阴晴圆缺、会少离多的尘寰。于是神话传说中某种朦胧而柔软的怅惘,与人世沉浮里的烟火微明,一并交融在年年此宵的月色中。这种天上人间难分边界的意趣,与清代《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有异曲同工之妙,图轴在本色地上彩缂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间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的场景,“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简练非常。画面下方展示了天际下绿木掩映的庭院,正在进行“暴晒衣裳”“投针于水”“对月穿针”等各种乞拜活动,而上半画幅中遥遥呼应的牵牛织女,正相向疾行,使得作品在世情摹画之外的广阔空间中,平添一种灵气往来的隽永意境,正是人们寄情于神话传说,祈愿心灵手巧、四时和顺的写照。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随着牛郎织女传说日盛,七夕佳节的爱情意涵越发受到关注。如今我们见到的无数以七夕为背景创作的诗画戏剧,大多脱不开爱情的底色,咏叹有情之人即便也如牛郎织女一般远隔千山万水,历经险阻,仍然心有灵犀一点通。其中以唐明皇杨贵妃在七月七日作盟约之誓最为知名。

梅兰芳 《天河配》剧照 图源荣春社

此外,戏曲大才洪昇的名作《长生殿》,也正是取自七月七日之夜,唐明皇与杨贵妃骊山语罢清宵半的海誓山盟,剧目中牛郎织女成为唐明皇与杨贵妃旷世恋情的神性寄托,将牛女传说与李杨爱情巧妙融合,足见功力。明末才女梁孟昭所作的传奇剧本《相思砚》,借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传说为楔子,引出悲欢离合的故事来,以“相”“思”两方砚台作为爱情的信物,情深而正,意切而韵,极富浪漫色彩。编演于清末民初的神话大戏《天河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曲折动人,1921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吉祥茶园出演《天河配》。剧中设计了摆七巧图、莲池出浴、鹊桥相会等诸多布景,最后牛女相会之际,从鹊桥下还飞出成百只鸟雀,一时传为美谈。投射在艺术作品中的七夕况味,表达了人们对“惆怅佳期又一年”的叹惋和“缘何不使永团圆”的美好心愿。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