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温暖着我的文学人生(2)
2020-03-06 来源:美文阅读网 围观 : 1092 次 评论
虽然嫁接了很多原诗句,但直接引用的句子明显少了。实在是太爱惜这些句子了。我有时候想,既然有了这些优美得无与伦比句子,我何必再去绞尽脑汁!
在另一些文章里,我当然不会继续大量引用和嫁接,而是将古诗的意境美和画面感融进文字里,给读者一种典雅和朦胧的感觉,让读者在这些文字里寻找古诗的韵味。
在《无言》这篇随笔中,我用了一系列的排比画了一组“人物漫画”:
“口若悬河不一定多才博学,喋喋不休不一定思想深邃,絮絮叨叨不一定平易近人,娓娓而谈不一定儒雅风范,故弄玄虚不一定通天晓地,狂言诈语不一定位尊官高,指手划脚不一定胸有成竹,自我炫耀不一定智谋过人,过分谦虚不一定真心实意,言辞激烈不一定真理在握。”
写《畅想,在武河湿地荡漾》这篇游记性的抒情散文时,其中的一段是写荷花的,但满脑子都是杨万里的《小池》:
“贴在水面的荷叶安详仰泳,亭出水塘的荷花水上芭蕾。初绽的尖蕾上一只蜻蜓在午睡,早开的荷花娇艳在荷叶的翠绿中。一支垂柳将一枚叶片探进荷花的蕊中,挠得荷花果真打了一个喷嚏,惊飞了尖蕾上午睡的蜻蜓。”
靖一民老师在为我的这本散文集精心撰写的序言《把文采还给文学》中说道:“散文语言的漂亮,并非仅是大红重赤、斑斓陆离,它的美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或清丽出尘如涓涓细流,或孤凄荒寒如古道西风,或清旷豁达如沧桑智者……李桂龙的语言文采,当属后者。他的语言看似淡墨素描、平和舒缓,实则缜密从容、典雅委婉、涉笔成趣。……这样的语言似乎很随意,实则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的长期观察,用智慧锤炼出来的,看似平淡如水,却像被河水漂洗过的鹅卵石,质朴温润,让人爱不忍释。正因他一直在用这种语言去叙述对生活的认知,才使得他的散文满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魅力独特,文采纵横,十分耐读”。

靖老师这段精辟的论述,就其文字本身来讲,就是极富诗意的。文中提到的“智慧”,其实并非我个人的聪慧,而完全得益于我对中国文学古典的吸收和借鉴。总之我以为,意境产生文采,有了文采的文字,才会产生画面感。意境、文采、画面感是我不懈追求的神韵。
在与1995年相隔19年后的2014年夏天,我第二次向父亲交“作业”。当我将《敲响季节之门》捧给父亲后,天天忐忑不安地等候着父亲的“批语”。在苦苦的等待中,终于有一天,父亲开口了,但只说了三个字,“有进步”。虽然只有三个字,还是让我缓缓地舒了一口气。
我的散文结集出版后,竟又神使鬼差地痴迷起写赋来。缘由有二:一是我曾买过一本行书字帖,整本字帖就是王勃的旷世之作《滕王阁序》全文;再就是王羲之自撰自书的《兰亭集序》,酒后挥毫之作,演绎了中国文学史和书法史上的一大奇观。二是罗庄区搞建区二十周年“印象罗庄”征文,大家都在写诗歌和散文来讴歌,我觉得写不过他们,就想着另辟蹊径。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篇赋——《双月湖赋》。半年时间了写了三十多篇,其中有中国十大名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等系列。
靖一民老师是很懂我的一位师长,在序言中他还说过:“李桂龙不是以文为生的人,却半生都在用文学取暖。”就是这一句“用文学取暖”,让我温暖地感动着。咀嚼着靖老师这句耐人寻味的话,结合三十年多年来的“文学生涯”,这样说更为确切:在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事业的跌宕起伏之外,是读书温暖着我的文学人生,并将继续温暖我的人生旅程。
作者:李秉联
上一篇:十四五岁孩子父母的困惑 下一篇:活得再苦再累也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