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吹拂下的白杨林(3)
2020-03-06 作者:匿名 围观 : 2209 次 评论
“八一爱民学校”的前身托喀依小学,是一所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学校,远近闻名。然而由于年久失修,校舍破旧不堪,孩子上学的条件十分简陋。正是因为学校条件不好,老师工作不安心,孩子失学率就更高。
“绝不能让孩子在这么苦的条件下读书!”当年总参驻疆某部官兵们来到学校,看着寒风刺骨的大冬天里,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瑟瑟发抖的情景时,心疼不已道。
1997年,某部与托喀依小学的“共建”工作就这样开始。从此官兵们将学校的每件事情都当成了自己的心事。冬天的寒风吹坏了教室门窗,官兵们赶紧找来木板甚至棉被,结结实实地堵住风寒;夏日的沙暴卷跑了篮球架,官兵们连夜赶制新球架给孩子们送去;麦收时节,官兵们走东家串西埂,接回一个个被家长赶到地里劳动的学生,将收割的任务担在自己肩上……被战友们称为“老边疆”的工程师袁党平,入伍近30年来从未离开过这个营区。袁党平是部队的设备修理工程师,最了解部队线路护卫的重要与艰辛。从喀什到部队驻地有一条数十里长的路线,一路上穿越当地百姓的农庄与田野,自然也有许多乡亲们家种的白杨树影响了部队的线路保障。按照军用设施要求,部队的线路五米之内不得植大树,但几十里穿村走乡的电线难免与百姓的树木和建筑物相遇。既要保护军事设施安全,又要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这是总参某部日常工作中最难的一件事。但多少年来,当地维族人民总是给予部队最有力的支持,甚至牺牲了不少自己的利益。
“有一件事我印象最深刻。”袁党平回忆说:“那年夏天由于打雷,触及了我们的高压线路,导致一个正在树下玩耍的维族小男孩触电身亡。当时我们十分担心,村民一旦被分裂分子利用后归罪于我们,后果将不堪设想。小男孩在家里是三代单传,出现如此不幸,家人的悲伤可想而知。一进村庄,就见现场哭天喊地,一片混乱。村民一见我后,立即围了起来,当时我的心一下提到嗓眼,心想坏大事了!可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爷爷拉过我的手,边流泪,边用生硬的汉语反而安慰起我来,说,孩子出事不怪你们解放军,你们早先就有了告示,是我们没有照着做。当时我忍不住抱住那位老乡,感动得不知说啥好。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对军队是深深热爱的,百姓是通情达理的。从那以后,我们更坚定了要与新疆人民紧密团结的决心,并要用实际行动报答他们。”
在部队与托喀依小学结成军民共建对子时,袁党平便成了最先到维族孩子中间的“艾尔皮亚达西”(维语:解放军同志)。他和战友们来到学校后,发现的第一个难题是:这里的孩子包括老师在内,几乎没有一人会说普通话,而部队官兵对维语同样一窍不通。
“许多新疆维吾尔人被宗教极端势力和分裂分子利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不懂普通话,不懂党的政策。我们绝不能让孩子们再成为睁眼的瞎子、聋子了!”部队党委根据当地情况,及时向官兵提出“学维语、教汉语”的任务,并将此作为军民共建的首要事情来做。
最先与学校接触的袁党平等官兵们,利用业余时间在走村串户帮助当地村民们做好事的时候,一句一句地学习维语。那位对解放军有着特殊感情的吐尔库大爷便成了官兵们学习维语的“首席教师”。部队以袁党平为例,在全体官兵中开展了“三学活动”:学习民族语言、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于是,一时间,部队上下,一本维汉双语会话简明手册,成了官兵推崇的热门读物;一次民族语言和民族习俗培训,成为官兵们兴致勃勃的新课堂;一曲歌扬锣鸣的舞蹈乐,成全了官兵们如痴如醉的表演……有了语言这把“钥匙”,就像推开了孩子们的那扇心灵之门。从此以后,官兵们轮流到托喀依小学给孩子们讲祖国、讲新疆和各民族团结的故事,维族孩子们第一次听到本民族之外的那些娓娓动听的传奇故事和知识,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好奇而满足的神情。“将来我要考北京的大学。”“我要当解放军!”白杨林边,孩子们的有趣争执,如一幅幅多彩的画面。

上一篇:【过年那些事】儿时的拜年 下一篇:【过年那些事】除夕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