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吹拂下的白杨林(2)
2020-03-06 作者:匿名 围观 : 2207 次 评论
时任管理科科长的徐惠明,这位“老南疆”军人领任务后,飞身骑上自行车直奔喀什城,迅速与当地打井工程队取得了联系。于是,一场紧锣密鼓的打井战斗开始了——3天3夜,徐惠明和轮休的官兵们吃住在现场,选点、勘探、钻井。试抽水的那一天,当清洌洌的泉水从地心喷涌而出时,全场锣鼓喧天,比过节还热闹。
维族群众和孩子们捧着甘泉,热泪盈眶。这口军民“连心井”,从此将总参某部官兵与当地百姓的心紧紧连在一起。那是一段多么和谐而美好的日子:繁忙的麦收季节,部队派出一队队官兵帮助收割;孩子们开学前,官兵们送来崭新的衣衫、鞋子及书包;种萄葡的日子到了,村民吐尔库总要和农友们来到营区,义务帮助部队栽培新苗;节假日,工程师袁党平带着徒弟们走村串户,义务给乡亲们修理电视和农具;而每逢“八一”、春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军民们更像走亲戚似的相互送歌赠礼……
“老兵”的记忆“
砰!砰砰——!”
1997年发生在伊犁的“2·5”“2·6”恐怖事件,打破了新疆的宁静与和谐。之后的岁月里,“东突分裂”势力更是变本加厉地对南疆进行渗透和频繁制造暴力事件,维族聚居的喀什地区成了敌我“制恐”与“反恐”的主要战场。

“新疆出了新问题,维护稳定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分子这是在和我们抢阵地、抢群众。而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我们的工作绝不能放松!”部队党委会会议上,新任政委麻兰柱神情严肃,会议室里气氛多了几分严峻。
麻政委继而感叹道:“这些日子,我到附近的村里发现,很多娃娃十来岁就不上学了,他们干农活又不行,却被拉到寺堂去念经了。女孩子更可怜,再大几岁就要嫁人,生娃娃……这样一代代没有知识的维族人,能不被坏人利用吗?既然分裂分子瞄准的是群众的无知,那么我们就要以盾对矛,针锋相对,发挥我们部队官兵政治强、学历高的特点,从扶持当地学校、努力培养维族下一代为突破口!”
“好!一个孩子,后面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就连着一片社会。共建好一个学校,等于维稳了新疆的一方天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激情高涨。部队18年前的决策,在18年后获得了军委总部首长的充分肯定。总参首长表扬某部的这一做法“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并指出:“持续抓好,以利民族团结,新疆稳定”。
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1979年总参某部官兵们就奉命驻扎此地。营区内外,大胡杨与白杨林,争辉相映,似一对孪生兄弟,各系一方责任。大胡杨铸造出的正是中国军人的报国忠魂,白杨林体现的正是军队与新疆人民的鱼水深情。
那次来到人称“南疆第一学校”的“八一爱民学校”时,恰逢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和一群作家在总参官兵爱民善举的感召下,从北京专程而来,同总参某部一起在该校共建“八一文学图书馆”的开馆典礼。天真可爱的维族学生们载歌载舞,“小军乐队”的鼓手们神情飞扬,课堂上孩子们维汉双语的读书声朗朗清脆,还有器材齐全的实验室、威风庄严的国防训练课,以及那美味飘香、品种多样的食堂餐厅……处处生机勃勃,暖意浓浓,怎能不让人赞叹。
“我去过不少地方,像我们学校现在的条件,即使在内地城市里,也算是相当好的了。”李春红校长骄傲地介绍。
“我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亲人解放军。”女教师阿依古丽老师因为工作关系,就要调到另一个学校任职,她依依不舍地告诉我:从小在这块土地上成长,当老师是她一生的愿望。大学毕业后她主动要求回乡到了“八一爱民学校”的前身托喀依小学任教,她也是学校在解放军帮助下发生巨变的见证人之一。“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已数以千计,他们因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没有一人参与分裂活动和其他不良行为,这都是亲人解放军用温暖的心滋润了一代代孩子们心田的结果。昆仑山的冰再厚,只是没有遇见暖风,当雪水融化后的清泉流经大地时,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会泛起绿洲的。”阿依古丽说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心里话。
上一篇:【过年那些事】儿时的拜年 下一篇:【过年那些事】除夕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