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谢了春红(2)
2020-03-06 作者:匿名 围观 : 1360 次 评论
三、第四句“胭脂泪”,有作“燕支泪”。“燕(读yān)支”一词,查阅众多典籍,在南唐以前分别有人名、地名、剑名、花草名、颜料名、化妆品名及泛指美女等不同物象记载。在李煜这阕乌夜啼中,根据他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是指与某位女子惜别时,女子含泪弄花了妆颜。因此,“燕支”疑是似现代学生听写词语一样,将“胭脂”通假而讹了。
四、第五句“相留醉”,有作“留人醉”。“相留”有被别人强迫留下的意思,而“留人”,则是主观留别人的意思。根据李煜夫妇当时被囚时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似应“被强留”更接近当时的真实情况。关于这个“真实情况”的背景,容后慢慢道来。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阕词中,去找寻李煜注入词意中的人生命运符号,了解一下他为何“长恨”的具体原因。
上阕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用短短九个字便实写了一个季节中景色转变。在这九个字中,有物象(林花),有景象(谢了),有色象(春红),有时象(太匆匆),不需要文言文翻译,古今人都能一目了然,意会通达。这就是李煜作为一代填词名家的高超之处,无需刻意雕琢粉饰,用自然而然、浅显易懂的句子,便将一幅萧条、残衰的春景图跃然在读者的眼前,此时无声胜有声,巧妙地渲染了情境气氛,为接下去的情绪烘托,制造了凄然的悬念。此句中,第七字“太”字是一个形容词,用得极度意蕴深刻、曲折委婉,为转承下一句之“无奈”,做了极致的铺垫。同时,开篇的这九个字,还是一个感情色彩极为浓烈的设问句式的陈述性表达,似乎在问:林中的花儿凋谢了春天的红色,太快了啊!这是为什么呢?
接着,“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种逆乱自然、颠覆秩序的情况无可奈何地发生了,正是由于这种猝不及防的情况发生,才造成忧郁顿起,凄迷陡现,也为起句铺垫的情境做出了回答——原来,花儿的凋零,并非是季节更替使然,而是突然袭来的风雨,夭折了本该还将继续灿烂的花期。
通过上阕这开门见山、生动有致的情景描写,不得不仰视李煜超强的想象力和隐喻技巧。如果“乌夜啼”词牌允许只有这半阕词出现,或者此词像众多轶失于历史长河中的文献典籍一样弄丢了后半阕,那么我们可以不必再去深究此词的思想内涵了,因为这半阕词,就是一张素描春天花儿在经历风雨之后的残枝败叶图,只不过借文人骚客的文字,将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表述出来而已。如是这样,这词就是“破词”,其艺术价值会大打折扣。
也正是没有这些“如果”,这首词才被传为千古绝唱。前文已经赘述过,李煜作此词时,已经真如林花谢尽春红一样,由昔日风风光光的皇帝沦为了亡国奴,饮食起居都受到监视,他还能有闲情逸致去用文字临摹花花草草吗?非也!不管是出于文字的一种情境、心境“天人相应”烘托造势也罢,还是出于当时人身遭囚禁、言论不自由而不得不含蓄地“顾左右而言他”也罢,总之,李煜一定会借文字以花怜人、以物寄兴、以景托心的。我们接着去看下阕。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下阕一起笔,就迥然转换了上阕词中的场景,也将赋词吟哦的对象,从上阕自然景象转至对人物的描写上来。胭脂,自古以来就作为女性化妆的主打颜料,在众多古文学典籍中,甚至直接就用胭脂指代年轻漂亮的女性。那么,此乌夜啼历来被视为李煜“亡国之音哀以思”,表达的是自己家国遗恨的沉重心情,为何偏偏不是写花花草草,就是突然擦脂抹粉、摆弄起女性使用的物事起来?其实,这句词意中,暗含一场李煜被“戴绿帽子”的故事。李煜在做皇帝时,一向骄奢声色,每日与后宫众多嫔妃寻欢作乐,先后娶得周娥皇(史称大周后)、小周后姐妹为妻。公元965年,大周后病亡,小周后独享李煜恩宠,直到南唐国破,她与李煜一起双双被宋所擒。公元976年,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这家伙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闻听被囚的李煜老婆小周后“容貌美丽,神彩端静”,便多次软硬兼施觅机缘,将小周后“强幸”。可怜的李煜夫妇,以败国之身寄人篱下,生命都无以保障,岂还能保全色相?所以,李煜在词中吟罢了凄凉的时景,马上借景感慨在这种沉闷的环境里,身心惨遭蹂躏还得忍受奇耻大辱的悲恨心情。关于这样的现实写照,我们还可以从李煜另一阕《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词中得到旁证,那词中道:“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里的“宫娥”,在李煜被囚的情况下,不会有太多吧,除了小周后,还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