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谢了春红
2020-03-06 作者:匿名 围观 : 1359 次 评论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一阕乌夜啼,又名相见欢,乃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的一首伤春小令。全词采用虚实夹杂、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即景抒怀、寓情于景、绪随景动的时空变幻中,将人生绵绵无尽的落寞失意,寄托在无比凄凉、衰微的残破春景描写里,使得整阕词充满无限伤感惆怅的情绪,悲情地反应出李煜大起大落的人生怅惘与身处穷途末路时的反思,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断臂维纳斯一样,留下了千秋旷世无与伦比的缺憾美。
这阕小令创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975年——977年之间,当时的南唐国已被北宋所灭,李煜也被宋太祖赵匡胤所俘获,身陷囹圄,沦为了宋国的阶下囚。昔日一国君王,今朝做了亡国奴,从身份、待遇上的巨大反差,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李煜,是何等的威风扫地、精神颓废。
要全面了解这阕词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感染力,我们必须先去了解一下李煜其人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李煜,又名李从嘉,字重光,是南唐国第二位君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从小就精通诗词书画,为人优柔懦弱,胆小怕事。据说他为了躲避身为太子的长兄李弘冀的猜忌,便躲进深宫深入浅出,每日参禅事佛不问政课。这反而成全他有更多的余暇时间,潜心研习诗词格律、作画弄琴。由于其父李璟本身也是一位“文人皇帝”,在词格律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李煜在诗词上的天赋,正好投父所好。父子俩的文学成就,《词史》是这样评价的:“言辞者必首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与宋之易安也。”其中的“二主”就是李璟、李煜父子,前数李白,后数李清照,可见其影响深远的历史价值。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后世在评价李煜时,多数是一半褒赞,一半惋惜,俱叹:李煜其人是“花间词俊,草包皇帝”,这里所指的“花间”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指他的词继承了由温庭筠开创的“花间词派”艺术风格,词风上追求笔调委婉、辞藻华丽,在填词技巧上讲求精雕细琢、蹙金结绣。而花间词派发展到南唐时期,又以李煜父子及冯延己为代表,汇入了江南地域风情特色,词意中摒弃了花间词一贯的虚空婉约、艳情闲愁,而在词风中融进白描淡彩手法,以情境催吐内心感受,极富张力,完美体现个性特色及人生况味。“花间词俊”的第二层意思,主要是指李煜的生活环境。毕竟,他作为一国之君,其所处的时代及生活圈子,可谓“入宫狎佳丽,登殿看朝臣”,就算沦为了北宋阶下囚,身边跟着的也是是落迹士大夫、随尘嫔妃,加上他从小就拘囿深宫,不善军工、政事,且不说走进民间,就连宫殿外的一般日常生活,都无从切身去真正感受,他像养在御花园中的奇花异草一样,养尊处优惯了,自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所反应出来的艺术视角,也无非是花花草草、玉砌雕栏、笙管丝簧,总会以不同的方式,言及奢华,留恋堂皇。至于说他是“草包皇帝”,从他在位时的政绩来看,显然有些贬损太过,因为李煜在位时,也许是他的“怀柔”性格使然,在内政方面,对百姓减免税收、废止徭役,体现了爱民如子的一面,但是在对外政策上,从一开始就“奉宋正朔,降制示尊”,以至于后来养虎为患终害己,落得个国破人亡,英年死翘翘,也许,这才是他的“草包”下场。
这阕词在漫长历史传诵过程中,也发生了部分文字上的变化,其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四处——
一、原词第二句“太匆匆”,有版本作的是“太忽忽”。这究竟是在传抄这阕词时,抄袭者的笔误?还是取“匆”字的象形?没有一个明确资料可考。不过,就词林正韵的韵典来看,本阕小令主韵采用的是上平一东韵部三字“红”、“风”、“东”(暂不算进“匆”字)和上平二冬韵部一字“重”(念chóng),“匆”字入韵上平一东韵部,故而用之符合词牌用韵要求。而“忽”字属于入声六月韵部,在古代此字也没有多音读法,李煜作为一代诗词名家,不至于犯下如此低级错误,去用一个错讹的“忽”字入韵,从而毁了自己在文学造诣上的声誉吧。
二、第三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起句“无奈”二字,有版本作“常恨”。这两组词,都是平仄组合,也符合填词要求。“无奈”指的是计穷无法施展、达到了穷途末路的终极,更能代表李煜当时作此词的现实境况和内心感受;而“常恨”指的是经常带着悲恨情绪,虽然也符合李煜当时的身心况味,但,从整阕词来看,下阕有“人生长恨水长东”句,已经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样的悲恨情绪,且“常”与“长”字同音同韵,“恨”字重复,这对于李煜这样的“讲求精雕细琢、蹙金结绣”作词大家来说,是绝对犯忌一样不允许的。因此,用“无奈”比用“常恨”更加能贴近作者当时真实的内心感受,也更能提升词意内涵的艺术感染力。
这阕小令创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975年——977年之间,当时的南唐国已被北宋所灭,李煜也被宋太祖赵匡胤所俘获,身陷囹圄,沦为了宋国的阶下囚。昔日一国君王,今朝做了亡国奴,从身份、待遇上的巨大反差,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李煜,是何等的威风扫地、精神颓废。
要全面了解这阕词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感染力,我们必须先去了解一下李煜其人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李煜,又名李从嘉,字重光,是南唐国第二位君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从小就精通诗词书画,为人优柔懦弱,胆小怕事。据说他为了躲避身为太子的长兄李弘冀的猜忌,便躲进深宫深入浅出,每日参禅事佛不问政课。这反而成全他有更多的余暇时间,潜心研习诗词格律、作画弄琴。由于其父李璟本身也是一位“文人皇帝”,在词格律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李煜在诗词上的天赋,正好投父所好。父子俩的文学成就,《词史》是这样评价的:“言辞者必首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与宋之易安也。”其中的“二主”就是李璟、李煜父子,前数李白,后数李清照,可见其影响深远的历史价值。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后世在评价李煜时,多数是一半褒赞,一半惋惜,俱叹:李煜其人是“花间词俊,草包皇帝”,这里所指的“花间”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指他的词继承了由温庭筠开创的“花间词派”艺术风格,词风上追求笔调委婉、辞藻华丽,在填词技巧上讲求精雕细琢、蹙金结绣。而花间词派发展到南唐时期,又以李煜父子及冯延己为代表,汇入了江南地域风情特色,词意中摒弃了花间词一贯的虚空婉约、艳情闲愁,而在词风中融进白描淡彩手法,以情境催吐内心感受,极富张力,完美体现个性特色及人生况味。“花间词俊”的第二层意思,主要是指李煜的生活环境。毕竟,他作为一国之君,其所处的时代及生活圈子,可谓“入宫狎佳丽,登殿看朝臣”,就算沦为了北宋阶下囚,身边跟着的也是是落迹士大夫、随尘嫔妃,加上他从小就拘囿深宫,不善军工、政事,且不说走进民间,就连宫殿外的一般日常生活,都无从切身去真正感受,他像养在御花园中的奇花异草一样,养尊处优惯了,自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所反应出来的艺术视角,也无非是花花草草、玉砌雕栏、笙管丝簧,总会以不同的方式,言及奢华,留恋堂皇。至于说他是“草包皇帝”,从他在位时的政绩来看,显然有些贬损太过,因为李煜在位时,也许是他的“怀柔”性格使然,在内政方面,对百姓减免税收、废止徭役,体现了爱民如子的一面,但是在对外政策上,从一开始就“奉宋正朔,降制示尊”,以至于后来养虎为患终害己,落得个国破人亡,英年死翘翘,也许,这才是他的“草包”下场。
这阕词在漫长历史传诵过程中,也发生了部分文字上的变化,其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四处——
一、原词第二句“太匆匆”,有版本作的是“太忽忽”。这究竟是在传抄这阕词时,抄袭者的笔误?还是取“匆”字的象形?没有一个明确资料可考。不过,就词林正韵的韵典来看,本阕小令主韵采用的是上平一东韵部三字“红”、“风”、“东”(暂不算进“匆”字)和上平二冬韵部一字“重”(念chóng),“匆”字入韵上平一东韵部,故而用之符合词牌用韵要求。而“忽”字属于入声六月韵部,在古代此字也没有多音读法,李煜作为一代诗词名家,不至于犯下如此低级错误,去用一个错讹的“忽”字入韵,从而毁了自己在文学造诣上的声誉吧。
二、第三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起句“无奈”二字,有版本作“常恨”。这两组词,都是平仄组合,也符合填词要求。“无奈”指的是计穷无法施展、达到了穷途末路的终极,更能代表李煜当时作此词的现实境况和内心感受;而“常恨”指的是经常带着悲恨情绪,虽然也符合李煜当时的身心况味,但,从整阕词来看,下阕有“人生长恨水长东”句,已经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样的悲恨情绪,且“常”与“长”字同音同韵,“恨”字重复,这对于李煜这样的“讲求精雕细琢、蹙金结绣”作词大家来说,是绝对犯忌一样不允许的。因此,用“无奈”比用“常恨”更加能贴近作者当时真实的内心感受,也更能提升词意内涵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