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玛曲的支教生活(2)
四 冷冷的夜里随风吹
在甘南玛曲支教最大考验,不是教学,因为用汉语教学,我们这边的老师都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反而,藏族老师就有点勉为其难,踉踉跄跄。前些年,他们一直用的是全国五藏区的藏语版教材。近几年,教材改版,用统编人教版教材,对他们是不小的挑战。因此,这也就是我们顶岗支教的意义所在。藏族教师要到大学里学习汉语文和普通话一年,回炉重造。我们来替他们上课。其实我觉得最大的考验是身体对气候的适应。玛曲县,海拔高,空气含氧低,气温低,容易发生高原反应。为了预防高反,在合作市就准备了海景天,有人还准备了氧气罐。事实是刚来时,我有点轻微的反应,就是睡眠轻,头脑轻飘飘的。吃了点药,很快就正常了。不过,上三楼时走地快了,就有点胸闷气短,很吃力的样子。还有,上完一节课后,就像累瘫了,有气无力的,得缓好一阵子才能恢复。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一是海拔高的原因,二是师生配合不上,学生汉语水平差,老师基本是自编自导自演,累不死才怪哩,三是草原上的学生野性大,学习习惯不好,总喜欢搞点小动作,太分老师的神了。还得随时组织教学,要不课堂乱的进行不下去。不管怎么,还是的得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和肺活量。没课的时候,我主动和藏族老师一起打打篮球,也加强了友谊。有了他们的陪伴,支教生活才不孤单。有个庆阳的年轻教师来一周后,就感冒了,高反严重,回去了。后来换回了一个和我年龄相仿(50岁)的,结果待住了。民勤来的一个女老师,也50上下,待了3周,说是睡不着觉,给上面打了招呼回去了。这学期开始,那个学校又派来一个年龄不相上下的男老师来顶岗。凡是不能坚持工作回去的,省教育厅都要往下发通报批评,指责下面县区、学校不重视此项工作,敷衍塞责,应该把身体健康,业务精湛,师德优秀的老师选派上来。
最严重的事件,就是张掖市山丹县的一个年仅39岁男教师,在合作支教。合作海拔2500米左右,条件不错。去年10月底,感冒了,没有及时治疗,拖延地久了,引起心肺衰竭,没了。生命正值壮年,抛下妻儿老小,就戛然陨落,令人唏嘘。感冒是万病之引,且不可轻视。尤其是高原上,感冒久拖不治,是会要了命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一起支教的市属中学的老张,这学期刚开学不久感冒了,一直吃药,硬生生和感冒病毒共生了一个半月。后来怕再感冒,保暖内衣硬是穿到了回来的前夕才脱下。我的天,这防范意识也没谁了。
听人劝,吃饱饭。身体素质差,免疫力低下,有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的,心理焦虑睡眠不好的,不要硬撑着上甘南。大美甘南欢迎你,但不欢迎你拖着病殃殃的身子来添乱。
五 草原上的姑娘看召吉
秘境玛曲,之所以神秘,不仅仅是绮丽的草原自然风光和大美湿地,更主要的是藏族老百姓信奉的藏传佛教,还有身着红衣随时行走在街市的僧侣喇嘛。诵经念佛,晨钟暮鼓,香火袅袅。在这里,绕不开他们的寺院。这些孤独的寺庙,大多修在山涧或悬崖峭壁,远离闹市,鲜有人问津,却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地,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提到寺庙,每一个镇,都有他们自己的寺院。玛曲县城所在是尼玛镇,它的寺院坐落在西北方的山坳间,名字叫“外香寺”。阿万仓的寺院是“宁玛寺”。藏族人一出生,就会请活佛给取名字。这些名字,佛经里都有呢。因此重名字的比较多。班里有三个卓玛草,几个扎西闹日很正常。路上常见磕长头的老妇人,长长的伏下身子,双手合十,虔诚的很。空闲时,藏族人带着家人到寺院去上个香,诵经,祈个福,求个心安。
这学期开学伊始,初一四班的藏族女孩看召吉,校园里看见我,远远的跑过来。
老师 ,你猜我寒假去了哪里?
你该不是去了兰州吧。
我告诉你,我外公外婆带我和姐姐去了拉萨,去了在那儿待了半个月。
为什么要带你和姐姐去拉萨呢?
我妈妈不是去年死了嘛。 我们藏族人的习俗。如果家里死了人,三年之内定要到拉萨去一趟。一些宗教仪式得在那完成。具体我也不懂。
去的时候坐的是火车,来时搭乘的亲戚的货车。去了布达拉宫,大昭寺,还有好多地方。好了,我要去忙了。老师,拜拜。
看着跑远了的看召吉,思绪回到了去年冬天的一个星期天。藏中是休月假的。就是每4周后休一次,大概8天。师生都可以回家。每周上课六天,星期日休息一天。说是一天,也不是完整的一天。就是星期日早上9点学生离校,下午5点就得返校。家在尼玛镇的,可以回家讲究个人卫生,拿点换洗衣物。其他乡镇的都回不去,牧区太远了,最远的乡镇160公里呢。时间太短的话,就折腾在来回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