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黄码
傍晚,我们按常规下楼去做“核酸”,还未到检测点呢,却听她叫道:“怎么了,黄码?”一脸的发愣,有些恐惧,有些手足无措。
我没有说话,也迅速地掏出手机,打开了安康码,嘿……
自2020年爆发“新冠”以来,我们每个人的身份标识,除了身份证、医保卡等以外,还多了“两码”,即:安康码、行程码。当然,各地对“两码”的叫法不一,表明身体状况与行程轨迹的作用应是一致的。
安康码,按其性质,分为绿码、黄码、红码三个级别。
近一段时间,“新冠”又肆虐了起来,“抗疫”的手段之一,便是“核酸”筛查。经过筛查,若是感染了“新冠”,其“核酸”检测的结果便是阳性,安康码也就变成了红色,简称红码。亲密接触过阳性携带者的人(简称密接者),安康码便变为黄色,简称黄码。没有接触过“密接者”,“核酸”检测呈阴性的人,安康码才是绿色的,简称绿码。
我们的安康码成了黄码,难道……
抬起头来,扫视四周,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仿佛是一汪大海在一波一波地涌动着。我们呢?就如同波谷浪峰间的一片树叶,既渺小又无助。
无奈,只得回家,先将自己“隔离”了。
时间不长,便收到了“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一条信息,说:某某市民,你的安康码已是黄码。不用着急,我们会派专人联系你,解决相关的事宜。
原来如此。可是,我总也没想明白,差不多一个月了,除了上街买菜,就是到翡翠湖公园散步,其他的什么地方都没去过。还有,每次出门,都是戴着口罩的。即便是在翡翠湖那一汪碧波的四周,也没有将口罩拿掉,怎么会呢?
夜里,迷迷糊糊之际,手机铃声响了。只得爬起来接,电话里一个男士的声音说道:“你是某某吗?”
我答道:“是的。”倒也没忘了问一声对方:“你是?”
“我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对方说道。我的困意与一丝戒心陡然没了。
对方说道:“你的安康码是黄码了,你知道吧?”
我说:“是的,知道。”
对方又说:“你是‘新冠’的‘次密接者’。从现在起,要‘居家隔离’,不能出门,明天会有人上门为你做‘核酸’取样。”然后,电话放下了。
她也从睡梦中醒来,问道:“谁的电话?”
我说:“没事,明天再说吧 。”便又上床躺下,却好长时间都睡不着,脑子里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什么时候睡着了,却不知道。
第二天早晨,依旧按时起床。不能出门了,那就做家务吧。早餐、卫生的事情就那么多,不需要多长时间便做完了。平时的这个点,正是在外面散步的好时光。现在呢?只能早一点吃早餐了。天刚刚放亮,不由得站到了阳台上,也只有在这里才是呼吸新鲜空气的最佳选择。
我们是在“孤岛”之上。而且,“孤岛”还不止一处。
一家六口。我们老两口在一个地方,儿子儿媳妇及两个宝贝孙子在另一个地方。我们退休了,蜗居在家,倒也无妨。儿子是国家公务人员,“疫情”来时,被调往“抗疫”的第一线,负责一个“隔离点”,一干就是一两个月。今年以来,已是几进几出,差不多没在家里待过,是个完全被“隔离”的人。
儿子家居住的区域,“疫情”也是一波三折,一会儿小区被“封”,一会儿楼道单元被“封”。最近的三四个星期,小区一直被“封”着,做“核酸”都不允许人下楼。儿媳妇领着两个孙子,与我们隔空相望,好似被锁在大海中的一座真正的孤岛。
现在,我们也被“居家隔离”了,岂不是……
我们被“隔离”着,倒不是太担心。我们相信政府强有力的防护措施,却还是担心儿子的辛苦与安全。也担心儿媳妇和两个宝贝孙子,能否挺住。两个孙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上小学的,除了上网课,就只能玩了。狭小的空间,玩什么呢?玩具虽多,却也不可以不争、不抢、不吵闹、不打架。还有,待在家里久了,生活习惯便会不自觉地被改变,晚上不睡觉,早晨不起床。恐怕连吃饭、喝水……不能出门,就意味着无法随时买菜。冰箱里的储存,还能够吃几天?米和油又能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