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五星出东方》国际美术大展论坛在北京展览馆报告厅举行(3)

2023-10-27 来源:首都之窗 围观 : 1653 次 评论

刘淳发言

邵亦杨发言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教授约瑟普·塞尔达在题为“声音景观”的演讲中指出,声音不仅是一种信息的媒介,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达方式,声音是超越时间的情感连接,这种探索和实验拓宽了当代艺术发展的边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牛宏宝的演讲题目为“写意与写实的双重变奏:文明互鉴中的自我身份建构”,他探讨了中国文化在近百年来发展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首要的问题,即身份的交互和厘定、主体身份的重构和传统知识的创造性转化,认为所有外来的文化知识必须经过主体民族的认同才有合法性。中国国家画院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高天民作了题为“全球视野中的汉字艺术”的演讲,界定了“汉字艺术”的定义,即以汉字和传统书法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向人类文化艺术开放,建立于人类精神和观念的当代艺术方式。批评家刘淳发言的题目是“让美术作品见证历史”,讨论了美术作品和历史证据的关系,美术作品见证历史的可能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邵亦杨以“当代性的追求”为主题探索了当代性的准确定义,并以徐冰的作品为例,诠释了当代性的生成途径。

朱浒发言

马琳发言

陈妤姝发言

宋康发言

潘晓华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朱浒的演讲题目为“从美术考古实物重新审视汉唐艺术对域外的影响”,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考察汉唐艺术对域外各国的影响,对当前“讲好中国故事”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昌菊以“本土美术批评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价值”为题,围绕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这两个相对的概念,通过文体样式的丰富、语言与思维的调整、术语主题的扩容以及转型的当下意义探讨了本土美术批评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价值。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马琳的演讲题目为“从‘艺术进社区’到‘艺术社区’”,提出艺术进入生活和艺术生活这样一个转变,结合了个人的博物馆实践探讨了美育传播,艺术传播、艺术乡建等诸多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妤姝的演讲题目为“18世纪欧洲对中国宝塔形象的应用和理解”,谈到了在转变的过程中宗教意味的淡化以及背后的政治和实用原因。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宋康以“中国当代艺术策展史的维度”讨论了当代艺术策展史书写的几个维度,包括身份、结构、视角、方法论和话语体系,非常深入地、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策展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潘晓华分享了题为“风舞华庭,庄严绚美——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粟特彩绘描金白石塌考”的研究,讨论了粟特人风神形态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入华以后与中原文化尤其是道教之间的关系。

“新时代的史诗”议题主持人钱晓鸣、付梦妮

马俊营发言

翟楚夏发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