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中国表现2023”艺术作品展与学术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2)

2023-07-06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841 次 评论

参展艺术家王易罡认为“中国表现”的概念涵盖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且具有倾向性,具备形成文化与态势的条件。艺术家们面向时代与历史的个人困惑,故而使作品带有悲天悯人的印象。“中国表现”包括抽象绘画,但需要注意避免其失去精神内涵、文化态度和针对性,避免与当下的生活空间和个人精神态度失去关联,而沦为纯粹的装饰。艺术家必须拥有自我态度、愤怒和感怀,作品才能真正有表现力。他进而认为需要从语境、形成原因和方法论特征等方面探讨“中国表现”,以形成真正的绘画理论基础,为其走向世界奠定共识的基础。此外,他还指出,美国之所以能够将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输出到世界,得益于国家资助和文化支持,由此构建了一种国家文化形象,这值得我们借鉴。

参展艺术家洪凌长期远离闹市,深居黄山作画,他从更加感性的层面谈到,西方表现主义的悲剧性及其内部爆发力启发了中国表现艺术家,将个人遭遇与民族遭遇紧密关联起来。他认为,“中国表现”艺术家应该深刻自省,内心是否已经有了真正的积累与沉淀,艺术表现中的“溢出”究竟是自然的,还是“自己晃出来的”。尽管中国文化强调“满则亏”,但有些东西必须要“溢出”,“中国表现”需要有饱满的激情,但需要适度,以保证其不失自然与本真。

中华文明与当代艺术的“中国表现”

鲍薇华馆长从文明共建的角度围绕“中国表现”进行了发言。她谈到,“中国表现”艺术的缘起,可追溯至20世纪早期,众多留学或者游学海外的艺术家遵循蔡元培先生“择中西之精华而取之”的理念,形成自我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常玉、潘玉良、丰子恺、关良、吴冠中等艺术名家,便是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先驱者、奠基者和开拓者。继承先辈艺术家们在表现艺术上的探索和实践,在德国表现主义、美国表现主义和德国新表现主义影响下的“中国表现”当代艺术群体,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就了表现艺术体系下的不同个体的风格化创造,“中国表现”的群体艺术家建立了一个不同于西方艺术的体系,成为一个具备学术性、系统性的艺术流派。刘海粟先生一生推崇艺术的表现性,本次展览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也便具有特殊意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董丽慧则以“中国表现”为例探讨新时代艺术的“启蒙”与“救亡”。她指出,从晚清、民国到21世纪,启蒙与救亡两种历史叙事并行共生,构成中国现当代艺术生态的基本底色。“启蒙”对应再现,完成人民大众的艺术启蒙任务,“表现”则是写实与现实主义的过渡,审美修养从表象升华到参悟本质。“中国表现”在国际场域中兼容了“民族性”和“当代性”,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地域特色与共同价值,“中国表现”对全人类的艺术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表现”的传承与传播

研讨会上,艺术家们多从“中国表现”艺术家的创作精神以及绘画特征进行了思考,且不约而同地就中国艺术的传播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杨卫教授也谈到,“中国表现”与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之间的差异,正是体现为“溢出”之感。他着重指出了“中国表现”值得思考与推广的三个方面。其一是“自由”。这是中国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乃至全世界艺术的核心价值,表现主义则更为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特性。其二是世界性。尽管中国文化的某些元素并不具有世界性,但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表现却具有世界性,这要求我们挖掘传统理念时需要对其中世界性与非世界元素性进行甄别,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其三,“中国表现”需要被更精确地定义,需要具象到艺术家的具体创作中,通过艺术家个体性表达与风格来体现。他还建设性地提出更加细化的分单元展览与传播方式,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系列,如此,或许能取得更佳的传播收效。

本次研讨会举办的当天上午,“中国表现2023”展览开幕式在刘海粟美术馆隆重举行。上海市长宁区副区长陈颖,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鲍薇华,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表现艺术中心主任、参展艺术家张方白,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参展艺术家许江、刘海粟美术馆艺委会名誉主任、刘海粟之女刘蟾,东华环球集团、泰艺术中心董事长尹安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彭锋出席了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开幕式还举行了“‘中国表现’艺术中心文献馆”成立的揭牌仪式,该文献馆由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共同设立。当天下午“中国表现2023——青年当代艺术提名展”也在泰艺术中心开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