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表现2023”艺术作品展与学术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日前,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指导,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刘海粟美术馆、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表现艺术中心、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东华智库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主办,上海新虹桥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泰艺术中心、上海艺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表现2023”艺术作品展与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艺术家参加了本次活动。研讨会以正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中国表现2023”这一大型展览为背景,围绕“何为中国表现”“为什么是中国表现”“如何建构中国表现理论体系”“如何实现中国表现的跨文化传播”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彭锋教授主持。
“中国表现”缘起、风格与时代内涵
彭锋教授则从美学及美术史理论出发,回答了“中国表现的风格定位是什么”及“为什么是中国表现”的问题。他依次从“再现““对再现的超越”“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的东方起源”“写意”“表现性写意”“写意性表现”“革命性表现”“中国表现”九个层面梳理了中国表现的生成脉络及其风格定位。他指出,追求“形似”的艺术被称之为写实或者再现,追求“神似”的艺术被称之为写意或者表现。中国传统绘画将“神似”置于“形似”之上。表现性艺术在古今中外皆存在,但“表现主义艺术”特定地指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一种艺术运动,凡高、蒙克、席勒正是其中代表。尽管西方表现主义兴起的原因众多,东方艺术的影响却不可忽视。东方艺术,尤其是受到中国美学影响的东亚艺术,之所以能够将西方艺术从再现的传统中解救出来,其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早在一千多年前,写意就赢得了与写实竞争的胜利。然而写意与表现也不尽相同。后者倾向于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感受,孕育于中国文化的前者则崇尚天人合一,不鼓励个人情感的肆意释放,而追求平淡天真的最高旨趣。20世纪初,中国艺术家开始学习西方艺术,一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写实绘画,另一部分艺术家则将西方表现艺术与中国写意绘画结合,形成了特别的表现艺术类型。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版画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表现中的“大我”与西方表现中的“小我”间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彭锋教授指出,之所以在众多中国当代艺术样式和风格中突出“中国表现”,是因为过去一百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表现性艺术中蕴含的力量才能匹配此种巨变。历史表明,重要的表现主义运动往往伴随着时代的更替和国家的崛起,21世纪的“中国表现”将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但如同中国崛起是和平崛起一样,与西方表现追求与传统的彻底断裂,对现实进行不妥协地批判,以及发掘“小我”的存在深度不同,中国表现强调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积极参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并且展现的是“大我”的存在宽度。中国表现正在呼唤一种兼容现代性与中国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新美学理论。
张方白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与研讨会上分别谈到了“中国表现”艺术家精神气质之内涵,及其形式特征。开幕式上,张方白教授谈到,近四十年来,世界发生巨变,文化与艺术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一批最纯粹、最孤独的文人创造了“中国表现”。他们既承袭了古人的文脉,又直面对世界与时代的困惑,既勇敢地融入世界现代主义,又坚守着中国精神和艺术传统。构成了中国艺术的基本形象和脉络,及“中国表现”的核心。在研讨会上,张方白教授则从绘画技艺的角度着重介绍了“中国表现”的典型笔法。相比于西方当代艺术在笔法之文化性的缺失,中国传统笔法蕴含着深厚的美学素养,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源泉,亦是对外交流的法宝。中国表现艺术家们笔法各异,均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这是“中国表现”建立的出发点、基石与标准。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全人类艺术发展的指向和标准。在个人化的时代,笔法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中国表现”艺术家的个人笔法将成为全球的独特标准,拥有独特的优势和贡献。我们应当坚信中国人能够创造伟大的艺术作品,并激励着这一代人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