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顾展 | 专访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艺术中国:本次回顾展为何选择1945年作为时间节点以及展览主题的一部分?能诠释一下展览的主题“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吗?
郑道炼:1945年是一个非常好的,也非常便捷的时间节点。回顾二十世纪,在1945年有很多历史性的突破,并发生了很多历史转折事件。显而易见的是,1945年是二战的结束,标志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结束,以及后殖民主义的开始。在这一年草间弥生还生活在日本。日本作为战败国也在这一年深受二战结束的影响,从一个军事帝国变为了另外一种政体,日本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草间弥生本人也受到了二战的影响,她出生于1929年,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战争带来的挑战与压迫。在十几岁的时候,草间弥生曾应征在工厂工作,缝制军鞋,这些经历对于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1945年,草间弥生16岁,依然处于青少年时期,本次回顾展中她最早期的作品正是来自于这一年。她画了很多花草植物的绘画作品,已经展现出了她的艺术才华,也展现出了她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力,也表现出了她对于生死的着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1945年作为回顾展的时间节点。
《无限的网(OQABT)》(2007)于“草间弥 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艺术中国:本次回顾展以“无限、积累、全面连结、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这六大主题来梳理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与作品,这六大主题在展览策划中怎样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郑道炼:我们将这六个主题分为了三组,每组有两个成对的主题。第一对主题是“无限”与“积累”,这两个主题正是草间弥生艺术中的两个突破点。“无限”指的是草间弥生从1958年开始创作的系列画作。草间弥生总是会回顾自己的艺术突破,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将其延展开来。例如“无限”系列一直延续到1963年,后来也有画廊收藏了草间弥生根据“无限”系列发展出的其它创作,这些作品有80年代以及90年代创作的,也有的甚至创作于2000以及2011年。“积累”系列作品也是如此。
《红色的花》(1980)和《温柔是通往天堂的阶 梯》(1990)于“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最后的一对主题是“死亡”与“生命的力量”。在“死亡”主题中,草间弥生在作品中表现出了自己对于“死亡”的迷恋,从她很早期的作品中已经开始探讨对于死亡的思考,但是呈现出的不是一种黑暗的或者绝望的氛围。她并不避讳去谈论自己的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状态,在20岁左右的青年时期草间弥生就已经开始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在当时的消费社会中,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公开谈论自己的状态在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她的做法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草间弥生非常的勇敢,她谈论自己的脆弱之处,谈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草间弥生在谈论死亡和疾病时,说到自己其实并不惧怕死亡,而是更害怕疾病。因此去谈论死亡能够缓解她所遭受的精神疾病的痛苦,她在绘画中也描绘过偶然会有的自杀想法。草间弥生就像是一台永动机,一直让自己有生存下去的意志从而能够存活下去,艺术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治愈作用。这样也就引出了最后一个主题“生命的力量”,这一主题经常出现在草间弥生近二十年的作品中。时至今日,草间弥生依然每天都坚持画画。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很多在老年时的画作尺寸都非常大,充满着生命力,充满着色彩,充满着新的造型,除了作品的巨大体量之外,这些也都是她作品中非常不同寻常之处。
《神经的死亡》(2022)于“草间弥生:一九四 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为回顾展新创作的三件作品中的第一件名为《神经的死亡》,这一装置作品中有很多软雕塑,像是延伸出来了很多手臂或是树枝,有红色、蓝色、黄色、紫色等多种颜色,全部由波点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