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实验悟道70年:91岁画家刘国松的创造革新之路

2023-08-09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607 次 评论

刘国松先生在展厅内观看作品

2023年1月13日,“刘国松:实验悟道”展览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作为刘国松在东南亚最大规模的展览,这个展览回顾了他70年的艺术生涯,不仅呈现了不同阶段60余幅精彩的代表性水墨作品,更展出了150余件来自刘国松个人珍藏和策展团队多方收集的档案文献,为我们勾勒出刘国松长达3/4个世纪的实验、论战、探索与心灵历程。

刘国松作于1956年的《自画像》(左)与五月画会等文献资料(右)

蔡珩介绍说,这个展览不是讲述一个强调艺术家个人天才和创造力的单薄的故事,而是一个有多元角度和历史宽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艺术家如何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方法,他受到的限制、刺激、障碍,汲取的营养,与同代人、历史脉络之间的关系,都有呈现。观众会通过作品和丰富的文本,来寻找自己的理解和答案。总之,这个展览不仅呈现出一个大胆革新、勇于创造的刘国松,更勾连出整个时代语境,试图向观众阐释“何以刘国松”。

刘国松 墨象之舞 1963 纸本水墨 47 x 85 cm 刘国松基金会捐赠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品 

他发起成立了“五月画会”,试图打破当时保守沉喑的画坛。同时从材料入手,改良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方式。他深入造纸厂,发明了一种表面粘有粗纤维的厚棉纸。在着墨之后,剥掉纸筋纤维,画面就留下了特殊质感的白色线条与肌理效果。这种纸被他命名为“刘国松纸”,这种肌理被称为“抽筋剥皮皴”。创作于1963年的《墨象之舞》就是这段实验的第一张作品。吸取了五代石恪《二祖调心图》里的大写意笔法,其中包含以白色线条形成的特殊肌理,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道路。

刊有登月照片的《生活》杂志(右)与刘国松创作的《月球漫步》(左)

1960年代,刘国松受邀赴美旅行,此时也正值人类登月的年代。1968年12月,阿波罗八号环绕月球飞行时,第一次从月球拍摄下地球的照片。刘国松看到这张照片,感动不已。创作的名为《地球何许?》的作品获得当年美国“主流‘69”国际美展绘画首奖,刘国松的“太空画”系列就此诞生。这一板块中,陈列着1969年的《生活》杂志,旁边是刘国松从杂志上撕下阿姆斯特朗月球行走的照片拼贴创作而成的水墨作品《月球漫步》。也许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名东方人用水墨的方式对国际事件的一次历史性记录。

“刘国松:实验悟道”展览现场 图片: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

1972年,刘国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他在大学里首创现代水墨课程,不教学生们临摹,而是鼓励大家通过实验进行创作和创造。在刘国松的艺术生涯中,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信念。他说:“为了辩论,我在记录中国绘画的书里发现,中国画除了文人画之外,其实还有缂丝、版画、年画甚至还有水画、火画”。他不仅查阅资料,更落实在实践中,不停地以新材料、新方法探索表现适合当代人的中国水墨表现道路。抽筋剥皮皴、水拓法、纸拓法、渍墨法……这些如今我们已不陌生的画法,在当时或许被认为离经叛道、闻所未闻。

“刘国松:实验悟道”展览现场 图片: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

1980年代开始,刘国松重返中国大陆各地游历。“水枕能令山俯仰”部分主要呈现了2000年之后,他以四川九寨沟和西藏雪山为题材进行的创作。2000年,刘国松应邀赴西藏大学讲学,他提出要去珠穆朗玛峰。当时刘国松注视着珠峰壮丽的风光,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小时,全然忘记了高原环境的艰苦恶劣。下山之后,左耳突然失聪,至今未愈。2001年,刘国松被九寨沟绝美的水景深深打动,回到画室后多次实验表现的方法,最终发现了用建筑绘图用纸与宣纸结合,采取一种新的渍墨法,可以表现九寨沟水光交融、潋滟方晴的景色。在展览的最后版块,除了巨幅的雄伟雪山之外,不少大型作品正是刘国松对九寨沟水景的表现。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