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ka Grzymala:用胶带搞定平面与立体两个维度的艺术家
Monika Grzymala作品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_兰红超
近日,艺术中国专访了艺术家Monika Grzymala。
艺术中国:您的作品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胶带为媒介,使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完美结合。请问您使用胶带进行“Raumzeichnung”的起源故事是怎样的?
Monika Grzymala:首先,感谢你对我作品视觉效果的评价。我的装置作品有一个物理性质,因为我学习过雕塑,所以作品总是有3D视角。在艺术学校期间,我着迷于纸上绘画带来的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线条就像一种语言,它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没有比绘画更直接、更亲密的媒介了。而我的胶带装置作品,实际上仍然是一种绘画,只是线条离开了墙壁,进入了空间。
有一天,我和教授一起关注到德语“Raumzeichnung”,它的字面意思是“在空间中绘画”,同时也表达了这种类型的三维绘画可以脱离平面,拥有与定义自己的空间。设定好的空间与平面绘画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容纳、共存,缺一不可。在我的这些跨次元的作品中,我并没有去填充空间,更多的是将之前看不见的空间转化为了另一种外在形式。
Monika Grzymala作品,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艺术中国:每一件作品似乎都与其展示的空间、结构、甚至您本人的思想情绪紧密相关,请问如何看待这种关联?
Monika Grzymala:我所有的作品不是仅为展览场地定制的,而是与这个场地的时间、环境、建筑、氛围和能量状态息息相关。当我第一次看到某个空间的时候,我会有为它设计作品的冲动,同时因为我是用内心与身体来面对整个展场环境,所以结果是一个由手引导并呈现的可视化思维过程,将内心与身体紧密连接并体现到作品当中。
艺术中国:关于您的创作材料,我们看到除了大量的黑色胶带,还有一些纸张、铁丝、树木等等,请问在材料的选择上您是如何考虑?
Monika Grzymala:对于想要创作的艺术作品,材料的选择主要在我第一时刻对场地、情境或主题的最初想法中产生的。所有的创作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点:我认为这是对材料和呈现方法的整合。创作新作品时学习运用新的创作方法,这是非常有趣的。除了用胶带、编织物、植物或纸张等材料制作作品之外,我还在虚拟现实中制作了一些作品,这是一种超越物理界限的全新体验。在制作新作品时总是有第一次尝试以及令人惊讶的发现,不断学习可以使我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Monika Grzymala作品,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艺术中国:就像北京这次展览,在您本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远程协同合作来设计与布展呢?
Monika Grzymala:“Raumzeichnung” (空间绘画)是我第一个遥远而又特定于某个地点的艺术作品,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全新体验。在本次北京时代美术馆《WAVELENGTH:瞬息涌现》展览中,我与策展团队联系,并以数字方式设计了这个特定场地的胶带作品。在项目筹备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图片交流和视频会议。在实际布展之前,我提供了一个如何用特定的胶带进行创作布置的教程,以及如何在现实空间里去处理的建议。一开始我在纸上画好草图,呈现出我的最终想法以及小的空间形态,然后我们把草图转变为3D空间模拟并投影在墙壁上,然后由布展团队来实施安装。
艺术中国:每件作品展览结束后都会拆除消失,如何看待其存在的短暂性?
Monika Grzymala:这种短暂的存在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我的一些作品在展览结束时被拆解,会保留这堆胶带用于另一件艺术品中,亦或我选择使用易于回收的环保材料。在理想情况下,艺术作品可以表现出生命的循环:它像一朵绽放的鲜花,这种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我拆除它之后,它可以在另一个地方重新焕发生机,留给我们的是艺术品和照片带来的记忆。
Monika Grzymala作品,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艺术中国:您如何看待当前的NFT热潮?
Monika Grzymala:我目前还没有NFT项目,但我很感兴趣,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时间去了解更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在数字虚拟艺术方面还是挺落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