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星汉灿烂: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银河里,不能没有重庆

2023-03-23 作者:鲍明源 围观 : 745 次 评论

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1937—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重庆在保护、保存、发展、壮大、推进中国美术所做出的贡献,构成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篇章。同样,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两条基本线索——“艺为人生”、抗日救亡的现实主义和“人生为艺”的现代主义,就像嘉陵江和长江那样,在重庆交汇。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首展时的群贤墙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首展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作者拍摄)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介绍,美术中的“现代”不仅要从风格、时间、观念的方面来理解,也要关注区域的作用,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部分正是在重庆展开的。据展览的三位策展人之一、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虹霞介绍,展览团队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现代美术风格的形成和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展览因此引入了新艺术史观念下“艺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把美术史文献中的点空间化,绘制了战时重庆的“艺术地图”。

十二生肖马 徐悲鸿  纸本水墨  292×253mm 1939年(作者拍摄)

小鹿 林风眠 纸本彩墨 67x69cm 1953年 私人收藏

扬帆 吕斯百 布面油彩 40×52cm 20世纪40年代 私人收藏

晨景  黄显之 布面油画 21×29cm 年代不详 私人收藏

墨笔山水条 黄宾虹 纸本水墨 33.5×104cm 1932年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览“名校”部分(作者拍摄)

艺术巨匠的光芒,通过教育得以延续。同西南联大一样,战争把一大批人才都聚集到了祖国西南的群山之中。第二板块重点呈现内迁和新建的7所美术学校(研究机构)在重庆时期办学的状况,梳理战时重庆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上中对师资力量的保存、美术人才的培养方面等作出的积极贡献。这七所学校及其在重庆的时段分别是:国立中央大学(1937.9.23-1946.7)、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0.9-1946)、中国美术学院(该院为徐悲鸿等人创办的艺术研究机构,不进行教学1942.10-1946年在渝)、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现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1938.8-1946年在渝)、国立重庆师范学校(1940-1946)、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之一,1940-1959年从成都迁到重庆)、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38-1947)。许多名家大师在这里求学、毕业、任教。

1939年江津县城庆祝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建校19周年合影:(前排左起)徐子衍(左三)、唐义精(左四)、蒋兰圃(左五)、唐一禾(左九)

1942年,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傅抱石、徐悲鸿、黄显之、陈之佛。(宋步云摄影)

古青灯 常书鸿 布面油画 56×47cm 1942年 私人收藏

1945年 石家花园中国美术学院 左起廖静文、徐悲鸿、张葳、周千秋、佚名、张安治、张苏予、宗其香等

重庆是不安的。敌机在天上咆哮,大地上,人民蒙难,民族蒙尘。

重庆又是安静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艺术家空前汇聚,在这里相互点燃,用刀笔发出无声的呐喊;在古老的山川中跋涉,思考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战斗美术》封面

原野之春 王琦 黑白木刻 1939年

此外,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1943、1944)和王子云率领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果展“敦煌艺术展览会”(1943)都轰动一时。抗战期间我国对西部的探索、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现在看来像是一种对初心的回归、对民族性格的自我追寻。本次展览的手册中写道,敦煌系列展“展现出了民族的尊严、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大国风范,使许多艺术家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希望。”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