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两会“艺”谈——2023年全国两会上的艺术声音(3)

2023-03-10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939 次 评论

三是聚焦社会效应,加强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治发展理念。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对村民进行引导和培训,从改变村民生活的细节入手,贴近村民,减少距离感和身份感,鼓励村民在劳动技能基础之上创新。打造“艺术范”的农村工匠队伍、系列反映乡村共同富裕的艺术成果,激发村民艺术创作的热情,增强建设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带动村民从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建设者。寻求企业入驻开发新生态产业。推动乡村本地资源与艺术融合,催生独特的新产业新业态,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文旅等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提供劳动力、文化资源和市场空间,实现城乡融合与协同发展,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市场参与——引入资源、村民创业——创新业态”的新型合作模式,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轻资产模式。引导公众参与。引导社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通过艺术家和传统手艺人的协作,借助融媒体时代优势与互联网手段,开展乡村文化走出去战略,激活乡村文化价值,让当地手艺人有展示手艺的机会,唤醒公众对乡村文化的重新认识,形成良性循环,共享艺术魅力和艺术收益。

刘万鸣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关于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的提案

博物馆教育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传播知识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着我国博物馆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各类型博物馆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几乎无缘接触到博物馆。如何解决目前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特别是农村地区儿童的博物馆教育缺失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借鉴并采用目前大学广泛使用的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多媒体授课;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的设计由教育部直接牵头,联合国家级及地方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共同负责,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的设置按年龄分级;围绕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课程设置建议为每周一节,课程考核方式建议采用较为灵活的方式,如沉浸式体验,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身临其境之感,直击心灵,记忆深刻。

吴洪亮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画院院长

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北京美协副主席

关于用好文化引擎,带动城乡发展的提案

近年来,各地兴建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双年展、大地艺术节等艺术活动,可谓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美术馆前长长的人流,乡村里树立起的艺术新地标,的确令人兴奋。然而,很多耗巨资投入的文化项目试图建构品牌影响力,吸引游客,继而拉动经济,但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热闹一阵后很快就沉寂了。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僵尸博物馆”、荒芜的文化广场,以及仅有“首届”的双年展、只做过开馆展的美术馆,抑或虽在延续但面临概念老化、日趋疲软的项目。要让文化引擎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创新的勇气与热情,更重要的是深入的调研、有效的规划、长期的战略、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有良好黏合度的观众群体。  

文化项目不仅是文化的事情,它也会具有社会的属性、经济的属性甚至政治的属性,前期的调研与规划需借助多方力量、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会产生真正的效能;文化品牌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品牌的形成是需要长时间孵化的,因此,不仅需要有独特的眼光、强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坚持长期主义,尊重其发展规律,从而保证项目运转、获得合理回报的基础;用好文化引擎,需要摸准文化艺术的性格,懂得它的内在规律,最重要的是必须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才能得到文化的真正红利。

张继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