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月光照家山”:湖湘风物寄托浓浓乡愁,白石之眼洞察大师一生
·
万竹山居,纸本设色,题款:万竹山居 借山吟馆主者齐璜。
“客中月光照家山”,句出齐白石的一方印章,倾注了老人对家乡的无限感怀与思念。
2023年1月10日,癸卯新春到来之际,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紫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支持,湖南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协办的大型展览“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在湖南美术馆与观众朋友们见面。
展览聚集了140余件原作精品,涵盖绘画、书法、篆刻、文献等诸多品类。通过“中国长沙湘潭人”、“桃花潭水深如许”、“万里乡山有路通”、“各有本心忘不得”四个板块,讲述了齐白石与家乡湖南的鱼水之情。此系北京画院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组织展品离京展出,旨在让湖南家乡人民得以欣赏到更丰富的齐白石之作。除精彩作品,展览首次推出齐白石数字艺术沉浸体验,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使观众如入画境。
墨梅,纸本墨笔,1917年
此次展出的《墨梅图》正是齐白石与陈师曾二人情谊的重现。1917年,齐白石二上北京,结识了一生中重要的几位朋友,同时也逐渐融入了北京的文化圈,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陈师曾。陈师曾在《墨梅图》题诗:
“齐翁嗜画与诗同,信笔谁知造化功。
别有酸寒殊可味,不因蟠屈始为工。
心逃尘境如方外,袖裹清香在客中。
酒后尝为尽情语, 何须趋步尹和翁。”
规劝齐白石不要追随他人脚步,适时勇于变法,开创个人风格。齐白石听后,“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齐白石对艺术的执著,不仅体现在衰年变法的勇气,更体现在日常作画的创新。中国人都知道,画虾乃白石老人一绝。他笔下的游虾,晶莹透明,活灵活现,仿佛要从画中跳出来一般。然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齐白石为了画好虾,曾经先后经过了数次变革。
蜻蜓,纸本设色,无年款
齐白石一生跨越百年,饱经旧社会的离乱,终于在鲐背之年步入了新中国。他把个人的喜悲转化为对国家乃至芸芸众生的关爱,把自己生活小圈子里的自得与感伤转化为对祖国与世界的祝福,用画笔为天下人祈求和平与安宁,更用中国传统艺术的方式将自身对和平安宁的祈愿形诸笔端。展览展出了齐白石晚年创作的《和平图》。老人通过描绘悠闲自在的鸽子,从而营造出一个安宁祥和的境界。他用绘画祝福祖国万岁、祝福世界和平,并向世界和平理事会献礼。为了画好鸽子,齐白石还在家里饲养鸽子,通过观察写生、摸索研习,最终创造出经典的和平鸽形象。
湖湘师友助力艺术之路
魏源曾说,“直省惟闽中、江西、湖南皆聚族而居,族皆有祠,此古风也”。湖南的宗族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和族群认同为基本特征的“熟人社会”。人们在以亲缘关系为主的小圈子中,过着安定、自足的生活。齐白石,从一介木工最终成为艺坛巨匠,除却自身的聪敏勤奋外,还得力于同乡师友的帮扶。地方乡绅胡沁园、晚清巨儒王闿运,还有同为王门弟子的杨度、夏寿田、郭人漳……他们或参鉴点拨,或引介提携,不仅让齐白石成功迈进文人圈层,更助其在北京站稳脚跟。
寄萍堂,王闿运,纸本墨笔,1911年
另一件改变齐白石人生轨迹的事情,就是拜入王门,成为湘绮弟子。这位老师正是晚清巨儒王闿运。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政坛、文坛声名显赫,弟子众多。其中,门人夏寿田、郭人漳邀请齐白石远游,促成了白石早年的“五出五归”;杨潜庵与齐白石同居法源寺,杨度更为齐白石打理财务。齐白石初入京城,能够快速结识京中的文艺好友,湘绮弟子的身份十分重要。当年,在齐白石宣武门内劈柴胡同家中,就挂着王闿运为其题写的“寄萍堂”横额,此次也将与观众见面。
湖湘风物寄托浓浓乡愁
对家乡故土与亲人的思念是齐白石一生创作的源泉。1917年,为避兵匪之乱,齐白石远赴京城,怎会想到客居他乡便是一生。越近晚年,老人的思乡情结越加浓郁,恨不得手持赶山鞭,将家乡的一草一木赶至眼前。每当思乡情切,唯有寄情笔墨。于是,他反复提笔,绘少时所见:梅公祠旁的荷塘小路,星斗塘前的竹林游虾,枫林亭下的祖孙相依……帧帧画面承载了齐白石的浓浓乡思。而湖南乡间的风物,也为齐白石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出身农家的齐白石,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他怀揣赤子之心,善于捕捉世间的天然之趣:蔬果鲜香、花木芳茂、草虫嗡鸣、雏鸡嬉闹……他将文人画家不屑看、不屑画的“凡庸”之物写入画卷,又常以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付诸笔端,再通过诗文题识赋予其鲜活的情感。齐白石打通了雅与俗的边界,拓展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空间,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