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著名工笔花鸟画家王庆升先生逝世 享年90岁
王庆升 《春风拂栏露华浓》中国画 88x88cm 1978年
2004年,王庆昇创作大幅牡丹《艳溢香融》
记者:最开始对北京画院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庆昇:现在回想起来,刚进画院,对于非闇先生的印象深刻,我记得他摆一盘花儿。让我们学习画花从素描到颜色的过程,现在想起来非常珍贵。后来我临摹于非闇先生的画,老先生真的是毫无保留的告诉我画面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有一次他拿着一张画完的绢本牵牛花,对我们说:工笔画要讲究最后填颜色,显得颜色厚重,但是不腻,层次多的话效果不好。老先生教了我们很多绘画的细节。
我是1961年真正进入北京画院研究生班学习,主攻工笔花鸟画,我去的时候是为画院培养接班人,提出的口号叫“抢救传统”。当时于非闇先生不在了,我拜马晋为师,马晋先生擅长的是工笔,后来跟着汪慎生学花鸟,跟着吴镜汀学山水。
但是这个阶段,我没有停止对工笔画的学习,那时候画院可以借老先生的原作出来临摹,我就借于非闇先生、田世光先生、王雪涛先生等画家的画,挂在墙上临摹,通过原作的临摹学习到了工笔画的技法
记者:毕业之后就成为了北京画院的画家?
王庆升:我们就是北京画院的创作画家,经历了十年之后,才重新开始创作。这个时期要求“做革命人,画革命画”,可是我是画花鸟的,怎么办呢?我就画了《硕果满院》《鸭港之春》等代表作。
王庆升《水果对屏之二》红云秋色 110x39cm 1976年
记者:您以您个人的方式,完成了时代要求的艺术创作。
王庆升:后来,北京饭店国际俱乐部要请一些画家作画,我很幸运的被借调去画画。当时在那画画的有李苦禅、彦涵等老一辈艺术家。我记得李苦禅先生一画画,我们就在旁边看,真是收获太大了,老先生也高兴,看的人越多他越来情绪,一边画一边说画老鹰从哪儿下笔,如何完成。
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想继续在那里画画,所以报任务的时候就说我想画四条屏的孔雀,因为画孔雀费事,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我没画过孔雀,也没画过四条屏,从零开始,我学习了田世光先生画孔雀的绘画,拿笔记本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做记录,鳞片、爪子、羽毛等怎么画我都一一记录下来,我还到动物园去观察孔雀,画速写,再找老先生提意见。
完成了十几幅孔雀的创作,后来国际俱乐部的画画完成了之后,我又到北京饭店。北京饭店这个阶段我跟宗其香先生在一个画室,老先生脾气有点怪,要求不能抽烟、不爱说话、不爱会客才能跟他在一个画室,其他人不去,正好我补了这个空位,这个阶段我把他当老师看待。我向他请教题款、印章等问题,我了解到这位老先生其实很虚心、耐心,但一点都不保守,我画画他看着,提意见,所以虽然我没有在央美读过书,但是我受到了央美老师的指导。
记者:您强调写生的重要性,能否谈一下您对写生的经历和看法?
王庆升:从1956年开始写生,第一张画我还留着,到2002年我70周岁,那年停止写生。这近50年的写生我没有中断过。现在回过头来我自己认为收获非常大,都像有点儿像那个蜜蜂采蜜似的,到各地去采蜜,回来看我那么一大摞写生,都是全国各地写生来的,一笔一画,这些东西是我现在重要的财富,我现在画画都是从那儿找出来的。
王庆升 《总领群芳》中国画 120x245 cm 1999年
记者:写生归来,进入创作阶段,您的创作的高峰阶段大约是多少岁?
王庆升:我自己总结我自己的高峰期就是在60岁左右,精力好。尤其是68岁至70岁数年间,他给钓鱼台、中南海、政协创作了三幅大型的绘画。其中,中南海让我给画牡丹,我当时我就想着这几张画有一个共同特点,都会挂在重要的国家会议场合,所以画面一定要安静,不能乱不能闹,所以我就遵循着传统宫廷绘画的路子,画面中没有鸟、蝴蝶这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