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相遇年轻——林洛霆:一场与大漆的“不漆而遇”
“林洛霆作品展:不漆而遇”展览现场
从当年一名有着卓越的学院派造型功底、对漆画却一无所知的青年学子,到熟练运用大漆、将漆与其它材料自由融合,并在画面中体现出大漆的纯正气息(导师汤志义语),在全国大赛中屡获奖项的漆画新星,林洛霆这场持续6年仍在进行的“不漆而遇”耐人寻味。林洛霆的漆画作品,呈现出与传统漆画不同的年轻感与时尚感,充满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将大漆独有的内敛、厚重、永恒气质与青春、想象与活力结合,令人印象深刻。
汤志义教授(左一)在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作为一名福建人,你第一次与漆相遇是什么时候?
林洛霆:在我大四准备毕业展览的时候,跟同学们拍了一个小小的纪录片,去记录当时各个专业准备毕业展览的过程,在那个时候我才第一次接触到大漆这种媒材。当时就觉得十分的有意思,这种材料给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感觉,一方面漆工艺是传统的,另一方面大漆这样的材质包容性又很强,可以和五花八门的各种材料结合,进行偏向综合材料的创作。
林洛霆在漆画创作中
艺术中国:面对一个全新的语言体系,经历了怎样的转化过程?
林洛霆:遇到的困难比我想象的更大。在进行写实创作的时候,我的全部精力只是放在如何用我的创作技巧去再现眼中看到的一切,但是那更像是一种将创作转变为体力劳动的过程,我没有享受其中,没有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研一的第一堂创作课上,汤志义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进行花卉题材的创作,所有人画完之后,汤老师都不满意。因为大家基本都没有摆脱以前写实的影响,画出来的东西更像是经受了长期训练的艺考生。汤老师当时就让我们用我们能想到的最大胆的方式去“乱画”,去打破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我基本上在和老师的探讨下,进行了整整两年多对于创作风格和题材的尝试——从人物到静物再到风景。
林洛霆在漆画创作中
艺术中国:第一次用漆这种材料作画,是怎样的情景?
林洛霆:当时我对这种材料一无所知,不知道影响最终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因为以前一般都是画油画为主,心态上比较急于求成,再加上大漆干燥的条件较为特殊,所以在进行第一张创作的时候,经常颜料没有完全干燥的时候就急匆匆地进行下一步的覆盖,以至于很多色彩在最后呈现的时候没有达到我心里的预期。
《结束了吗?》180x120cm 大漆 裂纹漆 2018
艺术中国:你的漆画体现出很年轻的风格与气质,长颈鹿似乎经常出现,它代表什么?除了长颈鹿,还有犀鸟、火烈鸟、大象……这些热带动物如同演员,构成了你的语汇体系,你希望通过它们呈现什么?
林洛霆:我觉得长颈鹿是代表了我对于直线的一种执念吧。我总是很喜欢笔直的东西,它能够帮助我在创作的时候肆意地切分画面,像是一把梳子,让我能够把错综复杂的画面一点点梳理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后期我的作品里有很多的雨点,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在我眼里所有动物都是一个整体,它们就像是路边的花草树木一样,一些大众眼中的各种动物的定义并不是我在创作中考量的主要因素,甚至有时候在我的眼里,各种动物都变成简化的点线面的元素。我想的是这里需要一条直线,我就会把长颈鹿的脖子搬过来,那里需要一条弧线,对我来说就会变成大象的一只鼻子。动物身上的动物性是简单纯粹的,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的那点动物性尤为重要,因此我也不想把太多人的视角赋予到动物身上,在我的画面里它们简简单单的作为一只动物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