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她们”如何造就抽象?蓬皮杜馆藏重访“她们”的高光时刻

2022-11-08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767 次 评论

艾丽西亚·佩纳尔巴,蛹 (2),1956年或1961年,青铜,失蜡法铸造,45 x 83 x 46.5 厘米 ©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她们与抽象”于2021年在法国蓬皮杜中心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双城巡展时,深受公众欢迎,海外各大主流媒体皆给予极高评价,国际知名综合性日报《费加罗》称该展是“一项创举”、“一场知识的大爆炸”,知名文化媒体《Télérama》评价其是“一场揭示前卫运动隐藏面貌的精彩展览”,权威艺术媒体《L’œil》则高度赞誉道“一次对‘现代性’前所未有的、爆炸性的重新诠释”

维拉·莫尔纳,圣像,1964年,布面油画,73 x 73 厘米 ©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回到 21 世纪全球化时代里,所有人生活在虚拟与图像的平行世界里。抽象艺术指引人们走向一个更加神秘的空间。女性艺术家已经不仅仅是早期的关注色彩、线条、材料等形式之间的融合与交互,通过形状与符号,暗示风景、身体等物象,她们更多地想告诉你“无形”之下的秘密。抽象植根于我们的认知与知识维度里。它并不能十分精确地告诉你,抽象艺术到底在说什么,但却可以感受到,不管它是物质的,还是超脱的。这恰巧是“敏感”的女性们想要倾诉和呼喊的。“她们的抽象”除了展示女性对于生活的不可明说的体验,另外还将她们的观察、表达依时间轨迹而汇集,让观众通过历史中的小人物,由点及面地展示女性的思想生活,让观众意识到历史应当是变化的。

本次专为中国公众策划的“她们与抽象”,不仅将呈现一段涵盖绘画、舞蹈、雕塑、摄影和电影等各领域的广阔抽象艺术史,更将展览语境延伸至中国,发起一场横跨中西的文化对话,为公众了解“女性艺术家”在抽象艺术史中的地位提供全新的视野。

安·维罗妮卡·詹森斯,玫瑰,2007年,射灯、造雾机,可变尺寸 ©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展览将以19世纪末抽象源头的洛伊·富勒(Loïe Fuller)的蛇舞表演影像为开篇,重访欧洲现代主义先锋派、抽象表现主义、光学与动能艺术、织物艺术等,还呈现21世纪的艺术家安·维罗妮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的装置作品,使观众能够体验超越展品,向空间延伸的抽象风格。展览试图超越视觉艺术的范畴,消除对艺术流派的划分和人们对于抽象派的故解,重新探讨20世纪西方艺术史所建立起的既有抽象派标准。

贝拉·科拉罗娃,圆形射线照相,1963年,明胶银盐印相,物影成像,30.1 x 23.5 厘米 ©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中法文化双向融合交流,铺陈当代多元面貌

继2021年“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后,西岸美术馆再访抽象,推出国内首个将策展角度聚焦于女性艺术家的专题展“她们与抽象”,以另一种群体视角,为观众系统性地了解抽象艺术这一流派作补充。该展览亦延续了西岸美术馆对女性创造力的关注与支持。此前西岸美术馆就曾推出表演艺术单元“跃动她影在西岸”、展厅0“于吉:即兴判断II”等项目,从文化和艺术角度为女性议题提供新鲜视角和深入探讨的机会,更为女性艺术家提供创作土壤以及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和视觉传播途径。美术馆不仅是展示的平台,更是驱动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冲击甚至是相融相生的引擎,藉由本次“她们与抽象”,西岸美术馆将再度以本土出发,为公众呈现多场关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展览,以当代女性的潜力、创造力及张力合化出当下的时代精神以回应西方。

弗洛伦斯·亨利,抽象构成,1928 – 1929年,明胶银盐印相,25.5 x 38.5 厘米 ©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琼·米切尔,再见之门,1980年,布面油画,280 x 720 厘米 ©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