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于时代巨浪后重现天日,萨沙·维德霍尔德是谁?
“爵士交响乐”的三个局部
再放大看细节——
这幅3.06米×4.56米的巨幅画作名为“爵士交响乐”,由蛋彩、油彩及金银箔片绘制而成,创作于1927年,出自萨沙·维德霍尔德之手。
萨沙·维德霍尔德是谁?他是德国画家、平面设计师、舞台设计师,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重要成员。
名字陌生?不认识很正常,因为萨沙·维德霍尔德是一位没顶于时代巨浪的“被遗忘的艺术家”,甚至在德国,他的名字也是在近一年内才被更多人知晓。
萨沙·维德霍尔德(Sascha Wiederhold,1904-1962,本名Ernst Walter Wiederhold),1920年代个人像*
在杜塞的学生时期,萨沙加入应用艺术与装饰艺术课程的学习,授课的是学院教授、当时倡导商业艺术改革的德国艺术家恩斯特·奥弗塞瑟(Ernst Aufseeser,1880-1940)。三年后,萨沙离开杜塞,北上柏林前往装饰艺术博物馆(Kunstgewerbemuseum)继续深造,参加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塞萨尔·克莱因(César Klein,1876-1954)开设的舞台设计及玻璃画大师班。
应用艺术在日后成为萨沙赚钱的手艺,展览现场留下最多的作品是他在1925年至1930年间的海报设计、舞台设计、书籍封面等。
舞台设计,上*:1929/1930;中:1928/1929;下*:1929/1930
为威尔第歌剧《阿依达》所做的舞台设计*,1929/1930
但站在自由奔放、迷幻狂野的“黄金二十年代”艺术聚光灯之下的,不是身披“打工人”身份的萨沙·维德霍尔德,而是在艺术界狠刷存在感的“明日之子”。
萨沙来到柏林时不过20岁,师从塞萨尔·克莱因的经历极短,因为没钱又没地方住,他偷偷住在学院空的公寓里,被发现后不得不于1924年7月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然而一年后的7月,萨沙已在赫尔瓦特·瓦尔登(Herwarth Walden,1878-1941)经营的“狂飙画廊”(Der Sturm)举办展览。
“圣母”(Madonna)*,萨沙·维德霍尔德,1924
“自画像”*,萨沙·维德霍尔德,1924
两年后的1927年,23岁的萨沙·维德霍尔德在狂飙画廊举办了第二次展览,其作品还跟随赫尔瓦特·瓦尔登漂洋过海抵达纽约,代表德国先锋艺术在群展“Little Review”上亮相。
“Figures in Space”,萨沙·维德霍尔德,1928
“港口帆船”*(Sailboats in the harbor),萨沙·维德霍尔德,1929
融合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俄耳甫斯主义,迷幻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被视为先锋的尝试,亦成为萨沙·维德霍尔德的标签,而这一切随着1930年代纳粹掌权的到来戛然而止。
因为犹太人及德国共产党员的双重身份,主理“狂飙”的赫尔瓦特·瓦尔登于1932年流亡去了莫斯科。1941年,赫尔瓦特·瓦尔登入狱,他的妻子和女儿在德国大使馆避难,随后返回柏林。同年10月的最后一天,63岁的赫尔瓦特·瓦尔登离世。
在1932年赫尔瓦特·瓦尔登离开柏林后,“狂飙”的风暴就此消散于时代,表现主义等前卫艺术在德国开始受到猛于风暴的冲击。萨沙·维德霍尔德失去了狂飙画廊的代理,其作品也被纳粹政权“下架”处理。研究者推测萨沙可能在1930年代早期“偷偷”将一些作品出售给私人买家,但随着高压升级,萨沙最终彻底放弃了作为画家的艺术生涯,在1937年去「巴伐利亚广场书店」当了一名店员。
重返史册,如初见,亦惊艳
「巴伐利亚广场书店」至今仍在原址营业,它由德国作家、犹太知识分子本尼迪克特·拉赫曼(Benedict Lachmann,1878-1941)创建于1919年。在“黄金二十年代”,书店所在的柏林舍讷贝格区(Schöneberg)就是时代的代名词,艺术家、知识分子、犹太商人均聚集于此。魏玛共和国时期表现主义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德国诗人戈特弗里德·贝恩(Gottfried Benn,1886—1956),以及住在同一区的爱因斯坦都曾是「巴伐利亚广场书店」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