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一场发生在黔东南的公共艺术行动,正在形成艺术乡建的“榕江模式”

2022-08-21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910 次 评论

贵州省榕江县委书记侯美彪致辞

众信博睿副总裁宁国新致辞

艺术中国主任刘鹏飞致辞

专家嘉宾一行考察大利侗寨

专家嘉宾深入走访考察大利侗寨

大利侗寨是黔东南保存最为完整的侗寨之一,当地的侗族人在迁居此地后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形成了较为稳定和完整的社会系统。对大利侗寨进行的艺术实践围绕侗族生活方式研究和在地公共空间改造展开,这其中既包括利用大利在地建筑群进行的空间再造,也包括在尊重当地人生活习俗和传统的基础上,针对外来游客设计的功能性服务场所和设施。依托在地人文,赋能乡村更新。

专家嘉宾观看侗族大歌声音文献展

宰荡最吸引人的是侗族大歌。在宰荡上寨的一座花桥上,设有《侗族大歌声音文献》公益展示项目——《会唱歌的寨子》。项目灵感源于策展人汪莎作为志愿者参与的《会唱歌的橙子》公益项目。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大歌的传承靠的是口口相传。侗族歌师是侗民族音乐的传人。在宰荡,一入夜,孩子们就开始三三两两自发到歌师家学唱歌。“会唱歌的橙子”公益项目将专门用来资助村寨里的侗族歌师和用于鼓励学侗族大歌的孩子。后来汪莎作为跨界策划人在当地发起了“会唱歌的寨子”的声图创作计划,邀请小河、莫西子诗、金竹乐团等音乐人及艺术家ALEI等,与侗族大歌跨界创作,以线上展演的方式打造艺术及文旅项目,让侗族大歌引起了更多关注,也让“会唱歌的寨子”成为独树一帜的文旅体验项目。

专家嘉宾在青于蓝古法制靛厂蓝染艺术中心考察

嘉宾们在青于蓝古法制靛厂蓝染艺术中心体验蓝染、蜡染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魅力。近年来,以“中国蓝染之乡”为顶层构想的榕江县,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乡村建设出发,致力于蓝染全产业链路径,融合一二三产农文旅模块,从源头开始,复兴了中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靛染工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方李莉主题演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方李莉结合榕江的现实提出“后农业文明”的概念,她认为乡村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础,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只有在乡村才可以最好的实践和实现。“后农业文明”可以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模式的新探索,走出一条中国式的自主创新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主题演讲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为大家带来“非遗之美 生活即道——传统文化的美学教育”的分享。他指出我们在艺术乡建中的文创产品应该秉承中国传统文化里“适度”的美好品质,摒弃繁缛工艺的炫技,真正为实用生活服务,以“经久传世、爱物惜物、物尽其用、物尽其美”的现化手工设计观,导向简素致朴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乡建”创始人陈炯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乡建”创始人陈炯结合自己大量全国乡建实践案例提出“产业为基、生态为要、以人为本、文化为魂”的艺术介入乡建的原则。在他看来,艺术乡建必需激活村民的积极性,提出当地的核心文化价值并进行可以产品化的设计。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文创院副秘书长王旭主题演讲

 1 2  尾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