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散步”里的视觉之诗
展览现场
王巖在2003年写有一篇文章《灵魂的行走》,该文是他对自己前期艺术观念的总结。在本次展览策展人鲍栋看来,艺术家当时的创作以具象的方式描绘城市和社会的变迁,主题是“精神的‘行走’,乃至‘出走’”。如今,策展人把展览的名称定为“散步”,以回应他的前期创作,从有方向的“行走”到随性的“散步”,更能体现王巖创作观念的转变。
王巖,沧浪幽迹13,纸本丙烯,75.5×56cm 2018
王巖的创作方法其实比作品的图像更接近山水画:他在画布上散步,从四周向中间推进,笔笔相生。每一笔不是单向链条上的一环,而是导向无数种可能,最后由艺术家来选择转向哪个路口。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水”和“散步”是统一的,在路途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风景,可游可居,但又有偶发的主动性,比如,有时王巖会把之前所画的痕迹全部覆盖,从头开始。“散步”是艺术家主观意愿和历史的统一,是流动的绘画,是身体与材料、传统、精神互动的证据。
王巖,沧浪幽迹6,布面丙烯,160×220cm,2015
王巖,黄昏时寻求平衡的男孩,布面油画,175×161cm,1989年,上海美术馆收藏(图片来源: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王巖,沧浪幽迹14,纸本丙烯,56×158cm,2019
悠想清沂10 局部
近距离细读作品,会发现每一寸笔触的方向感都十分明晰,色彩之间的衔接、搭配时而强烈时而柔和,引导着视觉在画面中游走。每一处痕迹看似漫不经心,但又深思熟虑,是多年积累后的随心所欲。艺术评论家、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贾方舟对王巖的作品评价道:“他过去在艺术本体意义上的长期修炼全部派上用场,他在自由挥洒中对画面的控制能力,对色彩的运用,对秩序感的把握,对每一个局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无不显现出他技艺的高超”。
悠想清沂8 局部
展览中的作品有着绚烂的色彩,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与现代油画的双重影响。色彩的含蓄和外露、纯与灰的节奏更跳跃,生机勃勃又不失稳健,与王巖具象绘画时期的色彩体系已有很大不同。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富有肌理的底色层上用薄颜料罩染,甚至让纸本作品都产生了厚重的油画质感。翠绿、群青、石绿、深红等颜料本身就有较高的透明度,在层层覆盖中,画面深邃如宝石。
王巖,无题二,布面丙烯,60×100cm,2021
王巖,悠想清沂3,布面丙烯,160×240cm,2017
艺术家王巖在创作中(图片来源:势象空间)
艺术家王巖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势象空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