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的基因竟然如此丰富,在苏州看十位名家的版画“集成”(2)
桃花坞版画有何不同?南北风俗不同。
桃花坞与杨柳青为代表的北方木版年画在制作、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差异。具体而言,桃花坞年画以木版套印技术为主,具有色彩绚丽,立体感强的特点。其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等环节,采用一版一色的方法制作,先印墨线版,然后分印不同色彩,有时还需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程序。
桃花坞版画后来如何?有三个阶段。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明末清初、清中期和清晚期三个时期。明末清初是桃花坞版画发展的前期,亦即前套色版画期。此时依然以制作图书插画为主,《历代史略词话》《寿星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至清代中期,版画逐渐由书籍插图发展为独幅作品,尤以康雍乾时期最盛。这一时期的木版年画风格精细,题材上主要以姑苏地区的市井风土人物及仕女为主。如《耕织图》《西湖十景》《三美人图》等都是这一时期桃花坞的佳作。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中晚期,桃花坞版画还传播至日本,对江户时代的浮世绘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晚清时期,受鸦片战争影响,以及胶版、铜版、石版等现代版画技术的冲击,桃花坞版画日趋没落。为求生存,此时的桃花坞将市场转向农村地区,多表现农民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色调趋于单一,色彩对比强烈,颇具乡土气息。代表作品有《花开富贵》《龙凤呈祥》《忠义堂》《琵琶有情》《百子图》等。
桃花坞版画今如何?已经入选非遗。
桃花坞版画影响深远,除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处,也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并流传到国外,日本的浮士绘等版画艺术受其影响甚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亦有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收藏。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以“传统美术”类别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苏非遗保护中心的保护下通过参与非遗展示互动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继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本次展览既希望为大众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版画、感受版画的平台,也希望通过不同领域艺术家的版画创作实践,讨论版画背后的“逆思维”“层思维”“复数性”等思维方式,进而引发人们关于版画本质的思考,探讨版画基因对于当代艺术的特殊价值。
展览将持续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