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沉思
2020-03-06 作者:日光倾城 围观 : 1196 次 评论
那是一派冬季午后的景象:头顶上的天空布满了银灰色的云,却依旧能在地面望见远处几只飞越群山的野鸟;北风轻轻吹拂,贴近脸时感到有一股逼人的寒气;一只黑卷毛狗伸着舌头在收割后的田间狂奔猛追,田埂上的水鸭受到了惊吓,便纷纷飞进了田边的水渠。说那是水渠也不全对,至少它很宽,约摸六七米。以前这里是一口池塘,记得很小时我们常在塘边洗衣服或其它东西。可现在,这里的水全是muddy color,里面到处是废弃的玻璃药瓶。附近的人们再不会来这儿洗东西呢,除了那群水鸭和一些不知名的水鸟。我站在路边凝视着那群在浑水里悠闲自得的鸭子,它们浮在水面发出“嘎嘎”的叫声,一会儿把脖子扎进水里,一会儿又扑动着张开的双翅,完全不在意周边发生的事。
我脚下这片土地,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年老的那一代慢慢死去,年轻的一代却选择背井离乡。现在,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热爱这片土地。当然,即使我写下了这篇文章,也不见得会有多爱它。说实话,我心里有点愤懑。我无法怨恨这片土地,相反,我是恨居住在这儿的人——那些曾经看着我长大的人以及同我一起长大的人。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群人背叛了自己脚下的土地,换句话说,他们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肖子孙。而今,一条条柏油路修到了自家门口,一幢幢楼房建在了曾经是耕地的田野上;接踵而至的事实是:一棵棵老树不见了、一口口水塘被填平了,一条条河流也失去了往昔的容颜……
有时,我内心充满了困惑:是该歌颂眼前的这番景象,还是该深深地悼念那往昔的一切?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否会感到真正的幸福呢?也许,有人会说幸福,有人也会说不幸福。关于幸福的标准就像美的标准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因此,我们无法给幸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人们幸不幸福取决于他们内心所形成的关于幸福的观念。有人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便是幸福;还有人说有车有房有票子才是幸福。如此一来,我们可以说幸福和快乐一样没有父亲,没有一个幸福向前一个学习,它死去,没有继嗣。然而,眼前的这片土地或许如幸福一样没有继嗣,更悲惨的是它还没了“过去”。而今,它俨然是一位“孤寡老人”。
它的“过去”显然埋葬在现代化的齿轮下,却没竖起一块块墓碑。那我们凭什么去纪念它呢。有人说,回忆。在这片土地上,母亲给儿子述说它的故事,儿子则依靠叙事的方式;儿子企图让更多人来怀念它,不过更像竹篮打水一场空。所有的回忆其实只有一半的真实,另一半则是虚构的。你有没有听过“虚假记忆综合症”?大概就是那么回事。因此,仅仅依赖“记忆”,是无法复原这片土地的真实面貌的。那些消逝了的,就再也回不来了;它们只能在记忆里不断地遭到篡改、修饰,于是,真实就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野,直至最后毫无踪影。至于它的未来,就更不敢妄加揣测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它未来的发展动向取决于人们现在的生活态度。
我在前面说过:这片土地现在没有了继嗣。现今的它伤痕累累,奄奄一息,可以说是日薄西山。年老的一代也不管它了,那些曾光着身子在烂泥巴里长大的人,此刻却是淡然处之。新生的一代呢?他们眼巴巴地憧憬着大都会里的热闹生活,怕是早忘了自家还有几亩田地。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和城市始终处于你死我活的状态。要是不信,你就去翻翻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看看那些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然而,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古今之历史,唯在一“变”字耳。我们无法抗拒历史的变化,但“变化”绝不是漫无目的。它是有根基的——循序渐进,而非“只争朝夕”。
我们有可能会秒杀那些坐着喷气式飞机却说它污染环境的人,当然,我们更会唾弃那些妄图靠高科技军事武器征服全世界的人。人类当须警惕的是,高科技带给我们的潜在威胁,而不是眼前的既得利益。可事实恰恰相反,人们在乎得更多的是眼前的既得利益,人类的福祉怕是早就抛诸脑后了。在此,我想起美国文学家E.B.怀特的一段话:“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机会。”
我脚下这片土地,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年老的那一代慢慢死去,年轻的一代却选择背井离乡。现在,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热爱这片土地。当然,即使我写下了这篇文章,也不见得会有多爱它。说实话,我心里有点愤懑。我无法怨恨这片土地,相反,我是恨居住在这儿的人——那些曾经看着我长大的人以及同我一起长大的人。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群人背叛了自己脚下的土地,换句话说,他们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肖子孙。而今,一条条柏油路修到了自家门口,一幢幢楼房建在了曾经是耕地的田野上;接踵而至的事实是:一棵棵老树不见了、一口口水塘被填平了,一条条河流也失去了往昔的容颜……
有时,我内心充满了困惑:是该歌颂眼前的这番景象,还是该深深地悼念那往昔的一切?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否会感到真正的幸福呢?也许,有人会说幸福,有人也会说不幸福。关于幸福的标准就像美的标准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因此,我们无法给幸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人们幸不幸福取决于他们内心所形成的关于幸福的观念。有人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便是幸福;还有人说有车有房有票子才是幸福。如此一来,我们可以说幸福和快乐一样没有父亲,没有一个幸福向前一个学习,它死去,没有继嗣。然而,眼前的这片土地或许如幸福一样没有继嗣,更悲惨的是它还没了“过去”。而今,它俨然是一位“孤寡老人”。
它的“过去”显然埋葬在现代化的齿轮下,却没竖起一块块墓碑。那我们凭什么去纪念它呢。有人说,回忆。在这片土地上,母亲给儿子述说它的故事,儿子则依靠叙事的方式;儿子企图让更多人来怀念它,不过更像竹篮打水一场空。所有的回忆其实只有一半的真实,另一半则是虚构的。你有没有听过“虚假记忆综合症”?大概就是那么回事。因此,仅仅依赖“记忆”,是无法复原这片土地的真实面貌的。那些消逝了的,就再也回不来了;它们只能在记忆里不断地遭到篡改、修饰,于是,真实就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野,直至最后毫无踪影。至于它的未来,就更不敢妄加揣测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它未来的发展动向取决于人们现在的生活态度。
我在前面说过:这片土地现在没有了继嗣。现今的它伤痕累累,奄奄一息,可以说是日薄西山。年老的一代也不管它了,那些曾光着身子在烂泥巴里长大的人,此刻却是淡然处之。新生的一代呢?他们眼巴巴地憧憬着大都会里的热闹生活,怕是早忘了自家还有几亩田地。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和城市始终处于你死我活的状态。要是不信,你就去翻翻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看看那些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然而,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古今之历史,唯在一“变”字耳。我们无法抗拒历史的变化,但“变化”绝不是漫无目的。它是有根基的——循序渐进,而非“只争朝夕”。
我们有可能会秒杀那些坐着喷气式飞机却说它污染环境的人,当然,我们更会唾弃那些妄图靠高科技军事武器征服全世界的人。人类当须警惕的是,高科技带给我们的潜在威胁,而不是眼前的既得利益。可事实恰恰相反,人们在乎得更多的是眼前的既得利益,人类的福祉怕是早就抛诸脑后了。在此,我想起美国文学家E.B.怀特的一段话:“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机会。”
上一篇:学会关心需要先学会感恩 下一篇:翠湖留下的心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