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的那些读书年华
转眼,又是一年上学季,初冬的天空,少了蔚蓝的清朗,多了些许这个时节该有的迷漫灰暗。早晨,走在路上,总能看到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背着新书包、穿着新衣服高高兴兴的往学校的方向走去。特别是早晨7点多的那几班公交车,总是被一个个高矮胖瘦不一的孩子们挤满了,有的身边还有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拿着书包陪同相送。我知道,新的忙碌季又开始了。
说起上学有父母或祖辈相送,我们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都曾经经历过那些读书的岁月,简单、青涩又觉得十分的美好。记得,我上学那会儿,也特别地希望有家长的陪同,这样,走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觉得孤单和害怕。可是,我知道,爸爸妈妈太忙了,忙不完的日常农活杂务,就把他们的时间牢牢地栓在了一块块地农田庄稼地里,我需要习惯一个人上学放学的日子。
没有家人的陪伴,我总喜欢拉着邻居的几个小伙伴一同上学放学,这样就觉得有了伴,回去的路途也会短了许多。那时上学的路,离家大概有50多分钟的路程,都是青石板路,不通公路,也没有摩托车、自行车可以骑,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步行,所以我总是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开始出发,拿着小手电照路,当然放学回去的时候,特别是冬天,也是天黑了才到家。一个人的时候,还总喜欢哼着小曲打着响指走着,觉得这样就可以跟自己壮胆了,即使经过山林陡坡的时候,也能大胆大方的昂首走过。
就这样,我走过了自己的小学和初中生涯,慢慢迎来了不一样的高中生活,因为心中有到市区里上学就可以离父母更近一点的想法,所以就在高中择校时大胆填报了泸州市区的学校,可能上帝的眷顾,也可能是自己的努力,我如愿来到了市区一所高中开始了独立的学习生活之旅。
为什么说是独立呢?因为小学和初中时期,我都是天天和父母祖辈生活在一起。后来我初中临近毕业的时候,随着我和弟弟学习费用的加多,靠家里劳作换来的钱已经不能支撑我和弟弟上学所需了,爸爸妈妈就毅然选择到市区打工,把我和弟弟交给了祖辈照看。说起打工,其实爸爸妈妈就是当个小区的门卫,并负责打扫小区的楼道和院坝卫生,一年四季都离不得人。所以自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爸爸妈妈都没有回过家,连逢年过节都是在市区出租房里度过的。而我呢,也越来越想念爸爸妈妈,想要离他们更近一点,我想这应该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怎么也割舍不掉的无法替代的感情吧。
离爸爸妈妈真的近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终于可以和爸爸妈妈有更多的亲近啦。的确,孩子嘛,就是有这种心思,想得特别的简单,也觉得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实现。从接到高中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开始,爸爸妈妈就很开心,脸上也扬起了久违的笑容。爸爸说,“开学的时候,让妈妈送你去学校报到吧”。我回望着直点头笑笑,也开心的说不出来话来了。
放暑假的时候,我就在市区帮着爸爸妈妈打工干点零零散散力所能及的活,比如跟着妈妈扫楼梯、扫院坝、收水电费等等,空闲之余就为爸爸妈妈做点家常便饭、洗洗衣服啥的。偶尔,时间宽裕,弟弟也会来市区跟我们相聚。一家四口就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区门卫室里,日常吃住生活全在这里了,那可真是相当的挤哟,冬天睡觉倒是满暖和的。
盼呀盼呀,终于等到开学了,那天报到的场景还镌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个带着些许雾气的早晨,妈妈特地找了一件看起来比较正式的衣服穿上后,站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看了几遍才觉得放心,走出房门,背上我在学校住宿所需的生活用品就直奔学校了。妈妈很少出家门很少坐车,坐了一趟公交车就晕车吐的不行,整个人看起来一点精神都没有,只能缓缓地靠着车窗才觉得舒服点了。摇呀摇,终于快到学校门口的那个车站了。我牵着妈妈的手慢慢地下车了,走了一段公路不知道用了多少分钟,才来到了学校。
学校门口两旁插上了很多迎接新生或老生回家的横幅标语,很多家长孩子拿着行李站在了校园操场的各个角落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地,让这个暑期还特别安静的校园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站在校门口的妈妈,也好久没见过这么多人这么热闹的场景了,停留在门口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我牵着妈妈跟着新生报到的指示牌去了我们那个班级的教室,交完学费和住宿费,又跟着住宿楼栋管理阿姨来到了属于我们宿舍的那间房。妈妈晕车很不舒服,却一直都在强忍着自己,装着像没事人一样,现在又忙着替我铺床、买差的生活用品,等一切都基本安顿下来后,妈妈让我自己先熟悉熟悉环境,然后调整好心情准备好好上课,把这三年高中认认真真的读下来,有个好的收获,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攒下又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