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意境、乐感、完整和词句组合(2)
2020-03-06 作者:匿名 围观 : 1976 次 0 评论
气韵,有雅,也有俗,雅韵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就连开一代平淡之风的陶渊明也曾经大发过“误入尘网中”的概叹。
因为风雅是美的,人们才会去接近风雅,去附庸风雅。
艺术是从象征和说出人类特别的感受开始的。如果一首诗没有表达出什么特别的感受,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这样的文字,即使存在了,它也会被时间自然淘汰。
语言的陌生化不是故作神秘,不是花枝招展,不是表面的华丽、刻意的雕琢,而是不露锋芒的致味,意趣无穷的新鲜。
总有一些话是语言表达不出来又不能不说的,所以佛祖也只好朦朦胧胧地拈花一笑。这就是“领悟”和“理解”的区别。艺术创造和欣赏需要的就是这种超越逻辑表达的感知能力,尤其在诗歌和音乐方面。
组成诗歌的单个句子可以是废话,可以是口水话,可以是脏话、下半身,可以句句都是打胡乱说,诗歌句式也可以无限地陌生化,但最终还是得遵循语法逻辑的最底线,整体看来必须是一个人与许多数人的一个有主题的对话。那种念都念不通,前言都搭不上后语,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也许只有自己能懂的写作,多半是在装神弄鬼,玩皇帝的新衣的老把戏。
诗歌创作的萌芽,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外物的触动而引发内心感慨。比如政治抒情诗和社会抒情诗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由内心而投射外物,许多比较“个人”化的意象诗歌就属于这一类了。但不管诗歌的内容和引发创作灵感的背景如何,只要诗歌的语言是真诚的,与诗人所思考和感觉到的情感空间状况相一致,创作者再通过合适的形式,让作品与“心物”尽量达到统一,就有可能出好作品。这种有感而发,有话要说的作品,只要不是空言,大言,假言,只要表达出的是自己真情实感,任何题材都可以写出好诗。只可惜有的诗人不管在自言自语还是“对人讲话”的时候,老是没有现场感,老是面无表情,老用旁观者的口气,代别人说话。好的诗歌,诗语言都应该是内心独白和对人宣讲的对立统一的,能达到与“无限的少数人”交谈和“共振”的效果。
理性判断的叙说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将抽象词组合而成的,这种抽象叙述比较容易将诗歌的框架支撑起来,不过上面的亮点,还得靠意象来装点。诗语言的意象性和抽象性能够在互相对立中保持平衡,相得益彰,即能产生出诗美的巨大张力。
艺术需要感悟,需要自由流畅地表达自我,阐明自己感受的能力。艺术更需要感情的参与,但光有感情的冲动,也有可能流于浅俗。一个感情浅露的艺术家,其创造出的艺术形象相对感情深邃的艺术家来说,必定是相对肤浅的,所以,这是一个综合能力和天赋的问题。
不管有多少好的意象,都必须与你要表达的情趣融化得恰到好处,让人一读到意象便感到情趣,这是艺术的最高理想。只有感情的表达,易流于肤浅、粗俗;只有意象的堆陈,就是空洞、凌乱的幻想。换个方式来说,一篇诗词中,意象与意象之间要有关联,不能散乱,这样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境。而能将情感与意象融贯一体的,就是作者的直觉和技巧的运用。当然意境的悠远能到达什么程度和地步,还在于作者的天姿高低和修养的深浅。
格律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诗的音韵上,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诗的实在内容、自然节奏和格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最本质的不同是一个讲究的是造景,一个讲究的写景。一个讲究写实,一个讲究写意。这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没有可比性,只能说个人喜好的问题。
在艺术的字典里,应该没有绝对的标准、对错、好坏,只有感觉、喜欢。我喜欢,所以我就要这样做,只有这样处理,才能表达出我的感受,说出我想说的话。当然,由于艺术家的性格因素,每个人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又不一样。有的如流云、小溪,娓娓述说,有的如高山大海,激越澎湃。有的......于是,才有了百花的齐放,才沒有千人一面。
作者:廖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