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马蒂斯为自己策展,他会……(2)
《塔希提之窗或塔希提岛II》(1935年12月18日-1936年3月15日)
展厅现场,《大洋洲,天空》(1946)和《大洋洲,海洋》(1946)作品前的女子
在第六章“1940年代:风格的极致”中,马蒂斯通过标志性色彩鲜艳的油画,如《两位女孩,黄色裙与苏格兰格纹裙》(1941年11月2日-16日)和墨水线条的描绘,如《凯西亚的肖像》(1951年6月14日)等作品,为自己从艺术生涯之初对油画和素描领域的探索做出总结:即解决线条和色彩之间究竟孰占上风的问题。而风格激进的《阳光透过窗格照进室内》(1942年10月22日-23日)不但代表了艺术家在创作方向上的重要转变,也启发了许多后世的艺术家。
亨利·马蒂斯,《阳光透过窗格照进室内》,1942年10月22日-23日于尼斯市,布面油彩,73 ×50.3 cm。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勒卡托-康布雷齐。地区美术馆购藏基金支持购藏,1995年,Inv. 1995-5。图片由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菲利普·伯纳德提供
随后的章节着重呈现了马蒂斯晚年艺术创作的转向和所涉媒介的多样性。第七章“剪纸”聚焦马蒂斯艺术生涯后期几乎全身心投入的剪纸创作。从《〈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影集》封面设计稿(1952)、《伊卡洛斯》(1947)、《蔓藤花纹》(1947)再到剪纸技法集大成之作艺术书《爵士》(1947),马蒂斯不断丰富剪纸的应用范围和表现力,将其逐渐发展成为既拥有独立性,同时可以应用于壁画、织物、彩色玻璃花窗、书籍等不同材质作品创作过程的技法。对马蒂斯而言,不透明水彩剪纸这一创作技法的发明可以跻身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革命,也是马蒂斯试图解决线条与色彩关系问题而长期研究的结果。
亨利·马蒂斯,《白色与金色十字褡模型》,1950年末于尼斯市,布面裱贴纸上水粉纸剪贴,127.5 × 197.5 cm。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勒卡托-康布雷齐。地区美术馆购藏基金支持购藏,1998年,Inv. 1998-3。图片由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佛洛里安·克莱奈芬提供
亨利·马蒂斯,《穿蓝色冈多拉宽袍的女子》,1951年12月于尼斯市,布面油彩,81 × 64.8 cm。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勒卡托-康布雷齐。地区美术馆购藏基金和遗产基金支持购藏,1992年,Inv. 1992-9。图片由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佛洛里安·克莱奈芬提供。
亨利·马蒂斯,《Verve》第四卷第13期封面“从颜色中来”,巴黎Verve出版社,1945年11月杂志,36 × 26.8 cm。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勒卡托-康布雷齐爱丽丝·特里亚德捐赠, 2000年,Inv.2000-2-35 (12-2)。图片由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菲利普·伯纳德提供
贾科梅蒂、莱热、毕加索和夏加尔等著名艺术家作品及创作的艺术书
马蒂斯有一幅书法作品一直挂在他的工作室。他与东方艺术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展览最后的特别章节“马蒂斯、野兽主义与中国现代绘画”对马蒂斯的作品及野兽派如何传播至中国,及其对中国1920-40年代现代绘画运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早向中国介绍马蒂斯的是刘海粟,从他一些早期创作中的确可以看到马蒂斯创作风格的影子,或是一些对野兽派的兴趣,比如颜色、线条以及对其新的应用等。此部分由UCCA研究部副总监黄洁华策划呈现,通过大量历史文献与刘海粟、丁衍庸、关良等近代画家的珍贵原作,追溯了马蒂斯的艺术(多通过留日学习的中国艺术家)从法国传到中国的历程,以及当时错综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艺术发展图景,从现代主义风格、左翼文艺思潮到传统文化的调和生成,各方意识形态与风格流派纷纷登场。藉由对这一段中国当代艺术“史前史”尘封一角的回溯,呈现了当时中国艺术家如何受马蒂斯的启发进行突破性的全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