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以启山林:汇聚40余位艺术巨匠原作,看近现代中国美术的传承与变革(2)

2023-07-11 作者:鲍明源 围观 : 980 次 评论

傅抱石 金城图  111cm×62cm 纸本 荣宝斋藏

《金城图》是傅抱石1942年在重庆创作的,画中的老者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桓温。桓温年轻时任琅琊太守,曾经在金城亲手种植了柳树,他这次打仗经过,当时的小树已经长成十围粗的大树了。他手握柳枝,感叹岁月流逝,许多理想还未实现。作品表达了傅抱石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思考。画家用极为概括的手法染出柳树的枝繁叶茂,用纤细飘逸的线条描绘人物和服饰,生动传神。

于右任 行书 局部

李可染 漓江天下景  145cm×160.6cm 纸本 荣宝斋藏

“漓江山水”是李可染先生反复描绘的题材。在《漓江天下景》中,他用大面积的墨色营造出山的空间层次感,山体浑厚润泽,并把水中的倒影、山间的雾气用淡墨擦染和留白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加尊重现实中的视觉感受。群山环绕铺满构图,中间留空,一排渔船横向直出,形成千帆竞渡之势,朝气蓬勃。

郭沫若 《书毛主席〈沁园春·雪〉》260cm×84cm 纸本 立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郭沫若的书法写出了毛主席诗词豪迈的神韵。这件作品的笔画深厚凝重,笔力爽劲洒脱,结字敦厚中见变化,表现了对书法超强的驾驭能力。他的字也被誉为“郭体”。沈尹默曾赞扬郭沫若的字为:“虎卧龙腾自有神。”

潘天寿 鹰 247cm×357cm 纸本水墨  北京画院藏

潘天寿先生的《鹰》构图以大面积的岩石为主,岩石上伫立着四只老鹰。岩石和鹰的结构转折很突出,方硬霸悍。这四只鹰既有高瞻远瞩者,也有俯视逼人者,有敛翅,也有振羽欲飞者,富有生命力和进取的锋芒,展出一种永不妥协,坚韧不拔的力量。

吴作人 熊猫 80cm×54.5cm 1973年 吴作人美术基金会藏

展览现场

吴昌硕 书法四条屏 155cm×62cm×4 纸本 镜心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林散之 金顶 228cm×59cm 纸本水墨 行书 横幅 1989年 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藏

林散之被称为“当代草圣”,以草书最为有名,但是书法各体皆通。《金顶》虽然只有两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从字形上看,融入了楷书、草书、隶书、篆书的笔法。作品墨色淋漓,枯、湿、浓、淡十分清楚。

潘天寿 芙蓉花 177.5cm×54cm 纸本 荣宝斋藏

关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于洋教授认为“西方文化作为客体,对于中国文化起到了借鉴意义,但又不是覆盖式的影响,实际上是作为‘他山之石’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内生性的发展变化,以齐白石、潘天寿等一批传统的大家,都受到了吴昌硕的影响。所以说这种现代性是植入性的现代性,同时又是自主型的现代性。”

展览中的人物关系图谱

此次展览的展期覆盖了学生的暑假,也担当着向公众普及美育的任务。为了让观众更透彻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感和和精神脉络,策展团队特地为展览准备了四套语言体系,从讲解词、板块介绍到典籍原文和提纲挈领的四字词语,形成了从具体作品到抽象观念的过渡阶梯,兼具学术性、教育性和体验感。

展览中的艺术装置

展览还结合艺术与科技,融入了艺术装置、数字书画创作互动、虚拟现实主题体验区等环节,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与精神情感上的共鸣。同时,美术馆还将组织丰富的研学活动和学术公教活动。

 展览现场

我们正身处于现代化之中。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们在回应传统、世界、本土的问题中又不断地解决着新的问题,在传承文明的同时,把中国美术推向了未来;巨匠们突破了经典,自身也成为经典。他们的实践与思想仍能给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提供宝贵的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