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与国宝文物对话:“神游”湖南博物院是怎样的体验?(2)
托尼·布朗(法国) NEBULA/Two birds in a Tree
法国当代艺术家托尼·布朗参展的作品是NEBULA/Two birds in a Tree,在作品中,微观与宏观、细胞与病毒、身体与自然世界神奇地融合在一起,是如此的魔幻而真实。微观的自然世界细胞可以对应宇宙银河,细胞就是世界的最基本单位,艺术家似乎天然就有一种去发现世界秘密的直觉。
缪晓春 《新立方主义投影》
缪晓春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艺术家之一。他参展的作品《新立方主义投影》,可以视为艺术家对一百年前立体主义的致敬,更是艺术家对虚拟现实和多维度空间的迷恋。在一个多维度的时空中如何去生成新的观念与语言,这是艺术家所思考的。
就读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韩娅娟博士一直关注女性与虚拟空间的复杂关系。《这不是一个游戏:创意栖息地》是一件VR游戏艺术作品,参与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于一个粉色赛博从林。在这个世界中,散落着各种对人类艺术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工具。她建构了一个历史与游戏共存的虚拟时空,工具与玩具,放纵与操纵,控制与驯化,成为了孪生兄弟般的关系。
展览现场
牛艳寒与吴倩悦的参展作品《一个惶恐不安的时刻》提示了在信息时代我们被人工智能与机器所包围的现状,这种惶恐是由技术发展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反应。观众更多的会对这种互动产生不信任,并且带着这份恐慌通过这个“安全通道”。恐慌感并不是来自于客观的虚拟世界,而是来自于沉溺于信息时代背后的“我们”。
展览现场
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是比较熟知的,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当代人如何认知,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转译的对话,这正是举办‘神游’展览的初衷。在一家以人文历史为主的博物馆里进行一场古今对话,是一种实验。但我们坚信数字技术一定会和展览结合得越来越紧,文化和技术的叠加将是博物馆的未来。”
本次展览是当代数字科技文明向伟大的传统文脉的致敬,是一场跨时空的博弈与会面。在历史与虚拟现实交织的多维度时空中,古典文明如何在数字艺术的浪潮中涅槃重生,从艺术史长河中去寻找关于未来数字艺术的基因密码。
展览海报
策 展 人:段晓明 艾米·海勒 张小涛
特邀顾问:李飞
项目总监:方昭远
设计总监:潘勇
执行总监:夏炎
主办单位:湖南省博物院
展览时间:2023.06.30——2023.11.17
展览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 湖南博物院
策展助理:罗坤、罗蕊琪、彭杨
执行团队:陈达宝、张沐辰
项目助理:李潇、郑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