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风景,行走的艺术——“我们共享的河流”观展记
刘鹏飞_撰文
展览现场(摄影:刘鹏飞)
本次《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是“首届泛东南亚研究序列”中的第7个研究展,是一个由中泰两国艺术家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共同创作的展览。在这个展览中,笔者感受到了中国云南和东南亚当代艺术更多的侧面。
一条河流引发的展览
2019年,策展人林书传花了大半年时间在东南亚七国进行考察,之后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复调—东南亚”展览。2020年,他接到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发起的“首届泛东南亚研究序列”的展览邀约后,就想到避开广东大湾区到东南亚的常规路径,以澜沧江—湄公河这样一条西南国际水系串联起中国与泰国艺术家的对应性创作来回应“泛东南亚”这一大的展览主题。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东北部,流经西藏、云南两省区,出中国国境后被称为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于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也是上下游沿岸人群聚居并发生复杂交往的共享地界。
罗菲,湄公河声景——景洪,摄影:程新皓(图片由北京中间美术馆提供)
这里也是不同族群聚居和文化、信仰多样性的所在,沿岸6个国家的7000多万民众受惠于河流共同的哺育,沿湄公河而下的几个国家在地理地貌,植被气候,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基本相同,中国的傣族、哈尼、布朗族等原住民自古就有与湄公河下游居民相互往来、通婚、经商的历史。
但近年来,某些地区因过度“私享”自然资源,导致脆弱不堪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严重影响沿线居民生存质量。显然本次展览“共享”的主题并不是一个概念化陈述,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现实与未来的入口,即在这样一个国际性江河流域内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如何更好地达至“共享”。
生活即艺术
笔者和林书传多年未见,他的职务已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此时一身休闲打扮依然保持着少年的意气,他在回应为什么近年来关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艺术的问题时,他认为自己除了策展方向的考量外,生活趣味及艺术观念的认同可能是主要原因。
艺术现场(图片由林书传提供)
春蓬·阿皮苏克,湄公河的触摸,2021年,行为,影像,19分钟52秒(图片由北京中间美术馆提供)
瓦桑·西蒂克特,艺术家与渔网(图片由北京中间美术馆提供)
西蒂克特沿湄公河走访了很多渔民,了解到他们因生态环境破坏,鱼类减产而成为失业状态,他就以缠绕渔网和破坏渔网的方式来表达渔民的挣扎状态。
湄公河鱼类达上千种之多,也是巨型鲶鱼、暹罗鲤、黄貂鱼等“怪兽”鱼类出没的天堂,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截止到2020年,湄公河中的水生生物数量减少了40%,如照此速度,几十年后这里的鱼类将濒于灭绝,令人触目惊心!
阿努查·赫马拉,河岸(摄影:刘鹏飞)
本次展览中,鱼类形象在泰国艺术家作品中频繁出现,鱼类是湄公河生态符号化的生物,这在阿努查·赫马拉(Anucha Hemmala),纳罗多姆·卡们赫特维特(Narodom Kamenkhetvit),普拉萨特·尼兰帕塞特(Prasart Niranprasert)均有体现。
“猛鱼”是笔者对本次展览中泰国艺术家对鱼类形象的描述,“鲜花”则是一个意指,代表了泰国当代艺术的另一面向。
基蒂·特雷拉吉,拾音(图片由北京中间美术馆提供)
基蒂·特雷拉吉(Kitti Treeraj)用湄公河漂流物中的废弃物组装成乐器,站在水中像音乐家一样演奏,背后的竹器挂着彩色的布条,音乐伴随着湄公河舒缓的水流,回应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心声。
常雄,湄公图记,2017—2021年,行为影像,绘画(图片由北京中间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