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桥与虹,映照出当下时代的苏州意象——吴洪亮谈第六届金鸡湖双年展

2023-05-07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976 次 评论

在历届金鸡湖双年展的多个主题展中,策展人吴洪亮一直深度参与其中。继2016年“自·牡丹亭”、2018年“自·沧浪亭”、2020年“自·长物志”之后,吴洪亮在“第六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中开启了全新的系列。

作为金鸡湖双年展的三大主题展之一,“虹——来自桥的世界”以“桥”为线索,集结了费俊、张永和、赖声川、霍建起、丘挺、王绍强、限象工作室等国内外三十余位(个)跨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和艺术团体,融合不同的创作媒介,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理念,从现实场景到虚拟世界解读桥的多重文化的丰富意涵。

展览现场

有威尼斯的桥。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真的、可以走上去的桥。穿过拱门,入眼是一连串桥的影像,这是艺术家费俊的新媒体作品《睿·寻》,观众可以扫码进入作品的小程序,通过识别影像中苏州友好城市威尼斯的桥,程序会自动关联到一座与之形态相似的苏州及中国各地的桥。《睿·寻》与那座桥,都源自201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与当时将25座来自中国的桥以数字媒体的方式搬运到威尼斯、分布在去往中国馆的25座水城桥上不同,费俊此次用相同的手法将威尼斯的桥“搬”回了苏州。

展览现场

有武汉的桥。不会游泳的柯明在行为作品《渡江》中用特定的方法实现了横渡长江,在整个过程中横穿过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以及晴川汉江桥,在特殊时期构建了一座能在心灵之间自由通行的的物理之桥。

展览现场

吴洪亮曾为艺术家丘挺策划个展和雅集,并与赖声川导演共同促成了丘挺为新版的《暗恋桃花源》绘出《桃花源》长卷,融入了《暗恋桃花源》舞台的背景。此后,新媒体艺术团队限像工作室基于丘挺的“桃花源”系列作品完成了数字生成影像《桃幻》。音乐人张曼为影像作曲,画面节奏在算法的驱动下与音频数据信息做强关联联动,进一步探索视觉与听觉的共鸣。展览中这一景题从中国园林的实景中吸取灵感,更好地将观众代入到桃花源的意境当中。临近《暗恋桃花源》的影像作品,来自艺术家王濛莎的《镜花水月》描绘了一个脱离世俗的桃花岛。红衣女子卧游春日庭院,可以欣赏到江南早春的花朵、亭台楼阁、鸟语花香,如同一场东方爱丽丝梦游仙境抑或水墨乌托邦。

展览现场

王绍强的《天光》在墨戏中追摹古人,在黑白皴染中寻求天空的光线和浮云的质感,构图上方形如虹弯的一线留白,点出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中澄明和开悟的境界,甚至更为宏阔与辽远。

展览现场

站在AI时代来临的起点,人类社会的沟通已经极大地超越物理环境限制,虚拟的网络空间在全球建造起新的“桥梁”。

展览现场

吴洪亮:由叠加的桥走向生发的“虹”

这是您第四次为金鸡湖双年展担任主题展策展人。请您介绍一下您与苏州的渊源。

吴洪亮:2016年第一次来金鸡湖双年展做展览时,我希望能做一个围绕苏州文化的当代艺术展览,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对苏州传统文化进行阐释。那几年我正好爱上了昆曲,也能听懂一点点。再加上2016年恰逢“汤莎400年”,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竟然是一年去世的。于是我就策划了一个致敬昆曲的展览,题为“自·牡丹亭”。据说这个展览当时创造了金鸡湖美术馆的一个观众的参观记录。昆曲与园林真是密不可分,而沧浪亭又是苏州相对完整的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于是,我在2018年做了一个关于园林的展览——“自·沧浪亭”。到了“自·长物志”,则是借由明四家文徵明曾孙文震亨的著作《长物志》,对“物”进行一次冷静的重视与反思。这么多年的合作非常开心,如果没有在苏州做这么多展览,可能我对传统和当代的认识就没那么深刻。这些展览经历给我后来做威尼斯双年展很多启发。

 1 2 3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