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佐最新个展开幕,“绘画如同做一堵墙,再挖出一些透气的洞”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用的这张照片是我在山上画画的小院附近拍的,那座山脚下的村子里刚好砌了这么一堵墙,墙面粉刷成天蓝色非常漂亮,我觉得很应这个展览我们要讨论的主题。
Q:“做一堵墙,再挖出一些透气的洞”也是在描述一种绘画方法。
袁佐:对,它表达的不仅仅是空间意识,“砌墙”说的是艺术家如何处理画面的表面肌理,你要做的结实或透气,实际形容的都是一种绘画关系。
Q:两年前曾经和您有一次交流,您当时说很珍惜这段可以安静反思和创作的时间,画这批作品时个人的创作状态有什么不同?
袁佐:更沉下来了。像《炽热的春分》这件作品创作于2020年春天,当时我在工作室里,很专注很安静地思考怎么更进一步推进我的创作。我不太回避作品里的文学故事,文学故事对我来说有时就是一幅绘画的起因,可能是身边发生的一个故事或是某个风景或者某个物件引发了我的创作和表达欲,有了这个开始以后,色彩、笔触、肌理就开始一点一滴地延伸开来,并逐渐控制画面,它们是有生命的。对色彩关系我在开始时是不做预设的,画画的过程中有时我觉得这里需要强烈一点,或者要平和一点,或者这一块地方要厚一点,更强调绘画的直觉和跟随一种绘画“本能”。这种本能是经年累月训练出的对色彩、笔触的下意识感觉,思考可以是昨天晚上的事,站在画布前不需要太多思考或计划。
《理想国花园-紫苏》,200X180cm,亚麻布油画,2020
袁佐:像我前面讲的,我不回避文学故事,人物故事也好,历史故事也罢,我有几张画的灵感就来源于米开朗基罗的几幅壁画,还有一些源于神话故事,周边事物,但这些只是画画的起因。《理想国花园》系列也一样,因为我住的那个小院里种了很多葡萄,茄子是我请房东帮我种的,然后我就架起画布放在院子里开始画画,有点像画写生。但是画面尺幅毕竟很大,所以有像我刚才讲的那种不稳定、不确定感。因为如果是画一张小画的话,你坐在那很安稳地就可以把这个茄子画得很好,画的很深入,但是大了以后你的身体就需要不停移动,在梯子上爬上爬下,天气一会下雨了,一会刮风了,需要把画不停地搬进搬出,或者这个李子熟了再不赶快画它们就要掉了,紫苏再不画也要凋谢,类似于这些事儿使得画画变得有一定的过程。写生的话可能几个小时顶多一天就画完了,这个系列我有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时间都在画它们。慢慢地,这个过程就变得有一些实验性,我在里面尝试谈论色彩、笔触、厚薄,几个色彩和形之间的关系、速度,是不是应该快一点、慢一点这种对比,就又回到“砌墙”和“挖洞”的关系上。
《理想国花园-葡萄》,200X180cm,亚麻布油画,2020
Q:这种笔触的力度、速度和绘画语言、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具体在创作时是如何被处理和展现的?
袁佐:我喜欢画大尺幅的作品,就是因为身体可以动,爬梯子上上下下,很多时候不确定。我就想假如能把身体的整个运动放到画面里去,身体的运动与笔触的运动在一起,将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比如画一根线条我特别希望它有穿透力,就要依靠整个身体的力量大幅度地在画面上把一根线从这端拉到另一端,有点类似这样的身体运动,不单说只是画面形成的一个气势,而是真的人在动的一种状态。
Q:《理想国花园》系列,还有其它一些表现四季的作品,用色比过去更加饱和、大胆和单纯了,在用色方面您有哪些新的理解?
袁佐:在山上因为每天面对大自然,眼前看到的景色非常明亮,每天鸟语花香的。在绘画上,我一直追求如何把颜色画得更纯一些,假如还能待得住,我觉得这就可以了。我不想追求那种特别灰特别协调的色彩,我想把几个特别强烈的颜色放在一起,这可能也是一个挑战。
《迷失在亚得里亚》,100cmX90cm,亚麻布油画,2022
Q:您一直很重视观察和借鉴中国传统绘画里的空间意识和空间关系,到今天有哪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