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对话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把艺术带到生活本身,构建多元文化交汇之地(2)

2023-03-16 作者:许柏成 围观 : 589 次 评论

胡庆雁 塔 2022年 致谢艺术家与麦勒画廊

艺术中国:在过去10年您一直担任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亚洲艺廊的关系主管和大中华区总监,您如何看十年来亚洲艺术市场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

乐思洋: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很多的数字和事实都体现出亚洲的当代艺术的发展。10年来,无论是交易数额的提升,还是硬件设施的进步,还是生态系统的完善程度,都能体现出整个亚洲艺术市场的巨大进步。

比如香港,十年前我刚回到这里的时候,还有本地人称香港为“文化沙漠”,但在今天,连计程车司机都会与人分享 M+、香港故宫和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重要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整个亚洲艺术的发展是非常融入大众内心的。同时,今天在亚洲不同的地区也在诞生不同的国际化平台,比如首尔、新加坡、台北等,这体现了亚洲的多元化。我们非常希望亚洲以外的人可以更加的了解亚洲,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代表性。

杨沛铿,Mr Cuddles Under the Eave (2021),“第六届Future Generation艺术奖”展览现场,平丘克艺术中心。图片由艺术家及刺点画廊提供

除了展厅内的13件大型作品之外,今年我们将首次把大型装置带出会展中心,来到城市中间。第14件大型作品将会于香港太古广场亮相,展示驻洛杉矶概念艺术家Awol Erizku首度亮相的装置作品《重力》,艺术家也会来到现场。整体来说,今年我们非常希望把艺术带到生活本身。

又一山人 香港看字 / 红白蓝 // 字言。字语 2022 – 2023  图片由 Lucie Chang Fine Arts 及艺术家提供

皮皮乐迪・里思特,《信手不渝》(2023)截图,由M+委约创作、巴塞尔艺术展及瑞银集团共同支持,2023。©ProLitteris。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中国:您提出“将艺术带到生活本身”,这在本届展会上有哪些体现?

乐思洋:对,除了今年将有大型装置首次亮相太古广场之外,我们也和M+共同推出了皮皮乐迪·里思特创作的影像作品《信手不渝》,同时我们还邀请了香港当地的4位艺术家一起参与我们在城市的营销推广活动。我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上百个广告牌,这4位艺术家会把他们的艺术创作融合到我们的广告牌中,让更多人看见艺术。

Stanislava Pinchuk与她的作品 The Wine Dark Sea 致谢艺术家和Yavuz Gallery

艺术中国:我们注意到今年除了给香港非盈利文化机构提供展位之外,将范围扩大到了大学,包括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这背后您的思考是什么呢?

乐思洋:我们有两个思考,第一就是刚才提到的,我们要把艺术带到生活的本身,不能只把一次展览放在会展中心里面,让艺术品走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这个品牌去鼓励香港居民以及来到香港的访客更多地体验艺术;第二,我们更希望年轻一代,更直接的走近艺术产业体系。

其实我们现在也跟大湾区的机构有非常联紧密的联系。过去几年我们不能把他们请来看展,我们专门为大湾区的机构设计了线上云游导览。今年终于来到香港了,我们会帮他们安排参观的路线,不仅包括会展中心,还包括香港的机构和画廊等。作为大湾区的一分子,未来我们会与中国内地有更紧密的联系,先从大湾区开始。

(注:作为文中配图的艺术作品将亮相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本文图片均由Art Basel提供)

曹晓阳  《二十四节气之大寒》2021  木炭 纸本 102 x 152 cm 照片由艺术家及汉雅轩提供

菅木志雄作品 致谢艺术家与东京画廊Tokyo Gallery + BTA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