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把艺术带到生活本身,构建多元文化交汇之地
2022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Art Basel
历经三年的起伏,在人们的言语中,“重逢”“信心”“热度”……这些满含期待的关键词早已与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密切联系起来。尽管由于在全面通关政策公布之前,今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画廊申请流程已经结束,因此先前不少持观望态度的画廊遗憾未能前来参展,但今年已经恢复到2019年来展会的最大规模。久别之后,全球艺术爱好者对本届展会的热情更是高涨。
林岚(Jaffa Lam) 《推车派对》 图为2015年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展出的作品现场,由艺术家及维伍德画廊提供
首先是因大型装置而引人注目的艺聚空间(Encounters)再度归来。今年将继续由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澳大利亚馆策展人、悉尼 Artspace行政总监Alexie Glass-Kantor担任策展人,以绕“此时·当下”(This present, moment)为主题,展出包括杨沛铿、林岚、Gimhongsok、Carlos Aires、吴山专等艺术家创作的13件大型装置作品。在策展人看来,“本年度展区内的每个艺术项目都关乎我们──或是个人,或是集体──如何掌握空间,也就是如何在奇特而流动的当下自处。”
2022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Art Basel
“光映现场”(Film)将继续由李振华担任策展人,呈献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作品,共 8场放映会及 29件录像作品,包括:Mónica de Miranda、徐世琪、Tromarama及沈莘等。3月 22日将在香港会展中心特别放映播放金棕榈奖导演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作品《MEMORIA》,这是艺术家 Weerasethakul首次在泰国境外拍摄的作品。
皮皮乐迪・里思特,《信手不渝》(2023)截图,由M+委约创作、巴塞尔艺术展及瑞银集团共同支持,2023。©ProLitteris。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位于维港天际线的M+幕墙总是引人注目,今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M+将展出瑞士空间影像艺术先驱皮皮乐迪·里思特创作的全新作品《信手不渝》。在作品里,里思特借不同尺度探索手的概念,并呈现这座城市的动感──小至人体尺寸,大至摩天大厦。以不同速度于物件间穿梭,引领观众回顾香港具有历史意义的设计及建筑,同时向手致敬。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新任总监乐思洋(Angelle Siyang-le) ©Art Basel
毫无疑问,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将备受瞩目。今年的展会上将有哪些亮点?香港巴塞尔的未来将有哪些变化?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中,香港巴塞尔将发挥哪些作用?在展会正式开幕前夕,艺术中国专访了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新任总监乐思洋——
艺术中国: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即将全面回归,同时也是开启第二个十年的特别时刻,您出任香港巴塞尔总监,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内心的感受吗?
乐思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担任新的总监,内心是非常激动的。毕竟我们是第一年走出疫情,可以把香港以外的观众请回来。香港是一个非常好客的地方,过去的三年我们未能把自己开创的艺术氛围呈现给大家。今年可以带领团队做好久别重逢的第一届,我非常激动。
Anish Kapoor Pagan and Spanish Gold to Dark Red 2017 stainless steel and lacquer 致谢艺术家与常青画廊
艺术中国:今年共有177家画廊参加,您和团队做出哪些努力?在与画廊沟通之中,他们信心如何?
乐思洋:画廊对香港和亚洲艺术市场的信心是很强烈的。事实上,直到昨天还有画廊给我们打电话,问可不可以要一个展位,在只剩两周就开展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委婉的推辞了。这体现出自从通关以来,大家对香港艺术市场的信心直线上升。
从1月份开始,整个城市的艺术生态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了。现在我们统计,将有160多个艺术活动会在香港巴塞尔一周的展期内发生。虽然因为通关政策在申请期结束后才颁布的原因,但有很多画廊主申请了参展,并会亲身来到香港,很多品牌也会加入到我们一周的盛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