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什么是一张好画?——由“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策展引发的思考

2023-03-13 作者:许柏成 围观 : 634 次 评论

“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展览现场

2022年是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孙宗慰诞辰110周年,但这次展览并非是一个编年体式的回顾展。本次展览是一个试图以画家的“绘画性”实践为主,兼顾情境带入和怀想引发的展览。展览共展出155件(套)作品,通过“天地霓裳——边地佛国的丽影姿色”“江水东流——长河行旅的移步换景”“馨香无尽——梦寐以求的平川牡丹”三个版块,梳理孙宗慰先生的艺术与人生,并探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绘画性问题。

对本次展览的策展思路,艺术中国在现场采访了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曹庆晖教授。

蒙藏女子歌舞,孙宗慰,布面油画,90×120cm,194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针对这一次展览,我在想:关于孙先生的基本材料其实没有太大变化,我们并没有得到新的材料,回顾展和专题展览都做过了,因此这次需要引领一些话题。这个话题和我们今天绘画的处境是有关系的。今天的绘画的处在一个特别尴尬的位置上,在我看来绘画本身有它巨大的空间和没有完成的任务,但是今天是在一个图像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同时我们的当代艺术太受制于西方的从现代到当代的逻辑对我们的影响。其实我们的路跟他们的路根本就不是一条路,他们逻辑系统中对绘画的结论不能仅通过话语的翻译就直接来回答我们的问题,成为我们的结论。比如说绘画是不是死了?艺术史是不是终结了?这些问题会引起我们的反思,但是这不是关于我们中国自身现代性的问题。

守卫者,孙宗慰,纸本彩墨,111.5×63.5cm,1945年,家属提供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展览我特别愿意强调它文献性的东西。这两年我也在思考文献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什么是艺术史中的文献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可能把文献和作品对立起来,以为文献就是发表的文章和日记文字、工作笔记等文字材料……这种理解方式以文史为前提,但艺术家是以绘画思维来思考的,他的大量草图、速写、墨稿和线稿,在我看来都是完成一件作品的文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考虑艺术文献与作品的关系。

西域少数民族服饰册(局部),孙宗慰,纸本彩墨,15×25cm×9,1940年代,家属提供

这是一个什么逻辑?这里面的逻辑就是只有形成一种一般性的概括词汇,它才能够成为一种图式,否则你就离不开对象了,你画这个人只能是这个人。这是徐悲鸿学派乃至影响到现在学院的艺术家的内在逻辑,但孙宗慰实际上是希望形成一套表达画面的语言词汇,而这个词汇是可以搬来搬去的。他用这些词汇在他的画面上反复组合场景,加以练习和布局,画了一遍又一遍。你要知道在孙宗慰的时代,这不是为了机械复制,去市场上卖画,他有他的思考。

灯红酒绿,孙宗慰,纸本彩墨,147×162cm,1948年,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但现在不是了,进入80年代以后,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思想解放,但是在艺术界普遍犯了一种什么问题?就是观念的焦虑症。似乎没有观念不成艺术,离绘画性本身的东西越来越远了,因此画的就不好看了,没意思了。所以说这次展览,我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把眼睛聚焦于他的画面上,看看就是一个题材,他三遍五遍,乃至八遍十遍地去画,他到底在琢磨什么呢?比如这张画和那张画是一个人物或一个场景,但他画出来之后感觉又不太一样,他一直在琢磨这些事情。




塘沽新港,孙宗慰,布面油画,55×70cm,1954年,家属提供

艺术中国:这个问题也涉及到文化主体性和美育的问题。

曹庆晖:“绘画性”这三个字挺简单,但它是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其实这些老先生面临的基本结构和我们的结构是一样的,还是中西文化的问题,只是时代的处境不一样。基本的问题他们在回答,我们也在回答,而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