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力系列展览“拟像·剧场——卢征远个展”开展
展览海报
拟像·剧场——卢征远个展
学术主持:隋建国
策展人:苏磊
艺术家:卢征远
项目总监:袁静平、刘冠华、汪厚道
展览总监:张海东、方谊翎
主办:OCAT、上海浦江华侨城
支持:华侨城集团
鸣谢:华侨城华东集团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4月30日
展览地址:上海闵行区浦星路800号中意文化广场
“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由黄专发起,启动自2007年。2017年,新一轮的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开启,在前期奠定的学术传统中持续生长,继续推动中国公共艺术的学术发展和实践创新。2022年底,第六年的公共艺术计划如约而至,《拟像·剧场——卢征远个展》聚焦个体与集体记忆、感知与叙事的关系,呈现艺术家与公众共同的人间剧场。
展览前言
“当我们想到生命和文明那无尽的生长和衰落时,我们难以摆脱那种绝对的虚无感。然而,我也从未失去对永恒流动之中存有生命不息的感觉。我们看到的是花开,或者花落,但根茎永在。”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忽然被按下了暂停键。全球化的疫情动摇了个体和原有社会体系间的结构性关系,个体脱离原有生活的内轨,滑入混沌、孤立,几近无根的状态,并渴望重新建立稳定、理性和富于感知的自我世界。
现代性的扩散推动理性主义瓦解了神话和宏大叙事,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提出的“集体记忆”和个体化的生活叙事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卢征远曾经在美术馆连续创作100多天,用观众随机提供的日常物品创作了上百件艺术品,构成全景式的生活叙事。他的灵感常常来源于琐碎的生活细节,探寻其中的当代人文意义和价值,提倡以个人体验反映公共情感。这些作品几乎涉及到当代日常生活的所有角落,置身多个理论和主题的交汇口,直接触达个体在集体记忆中的体验和认知。由于这些作品在阅读中的复杂成份,导致关注他作品的人群类型也非常多元。作品更容易成为多种讨论的载体,更适合社会性地讨论: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的建构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
“和绘画相比,雕塑更多地依赖于整个身体的感知系统,对于空间和形体的认知很容易拓展成为一个对于场域的感受……雕塑更贴近于一个全方位的感知的关系。连同身体一起感知……”
——卢征远
剧场入口处作的水池,被设计成引导观众进入展览现场的装置——一个“漂浮”在水池中央的石门。 观众必须经过仅能容纳一人的白色大理石水面坡道,独自走向水面深处的石门,随着身体两侧越来越空旷,陆地的声音越来越远,周围的喧嚣声逐渐安静下来,观众也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专注地走向唯一的终点:石门—— 一个中空的,双重转换的,不确定的虚空。这似乎暗示了人类愿望中某些虚幻空洞的成分,以及在趋近过程中主体的自我转换。今天的科学相信身体本身具有认知功能,它将水面上行走的感受保存在记忆里,很难随着之后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艺术家更希望观众以非视觉的器官来感受作品的意义,产生一种全身心的记忆,由雕塑构件的空间成为身体认知的场域。
空白·再生
“ 一张绘画可以从空无开始。那么,一个创伤者实现自我平复的过程,首先需要从清空自己开始。所以,要实现一些治愈和构想,就需要重新回到一种‘空’的状态中,从一个‘空’的地方开始,才能深入推进复杂的探索。就如同艺术创作一样,一切从‘空’开始,创造力和变化产生的充实与心灵的‘空’紧密相连。”
——罗伯特·兰迪(Robert L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