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物馆均加强安保,为何这个展览全是“破碎的艺术”?(2)
“多余”的修复?
东西坏了修一修,对于博物馆藏品中的那些“破碎之花”,自古便有修复之道,最传统、也最常见的修复便是把碎片重新拼回去。
修复后的狮子浮雕,叙利亚,公元前九世纪早期
这个刻有狮子图案的浮雕源自公元前九世纪早期的叙利亚地区,它曾是一块大型石雕的一部分,二战中被炸弹击中后损毁,如今的局部修复品是由27000个碎片重建而成的。
但能拼回原样的碎片只是少量,修复之路还有很多小径,日本闻名的金缮(kintsugi)之技便是一种蕴含哲学意味的修复术。
“弗吉尼亚·维齐肖像”(Virginia da Vezzo,1660-1638),西蒙·武埃(Simon Vouet,1590-1649),油画,1624-1626
17世纪上半叶法国代表性画家西蒙·武埃曾是国王路易十三的首席宫廷画师,他的妻子维吉尼亚·达·维佐既是一位出色的意大利女画家,也是西蒙·武埃提笔时的缪斯。下面这幅不规则剪裁的《维佐肖像》最初是一幅大型画作的一部分,约在19世纪被重新“修(剪)复(辑)”为一幅独立的肖像新作。直到1978年再次修复时,这幅“拼贴画”的真面目才被揭开。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八破图”(锦灰堆),手法痕迹虽可见,却构成了作品的特殊吸引力。
柏林墙碎片耳环及真品证书
人们开始欣赏那些“迷人的碎片”,卢浮宫镇馆有三宝,除去《蒙娜丽莎》,其余两件《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像》都是“迷人的碎片”。在德国,你甚至有机会获得一些小巧又迷人的碎片——自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柏林墙碎片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被敲成大大小小不同尺寸的墙体碎片转世为耳环、项链、桌面摆件出售,每份还带有自证身份的“真品证书”。
左:展览现场印有“帕斯奎诺”的古代画册,1550;右*: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帕斯奎诺”残部原件(右侧为贴有讽刺字条的说话墙),2018
位于罗马的《帕斯奎诺》(Pasquino)可以说是世界声量最大的“碎片”,这尊希腊风格的雕像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15世纪于罗马出土后,残件碎片始终安置于城中直至现在。16世纪时,帕斯奎诺成为罗马第一座“说话雕像”(Talking statues of Rome),碎片所在地成为“会说话的墙”,人们将诗歌和讽刺字条贴在上面,“碎片公告板”成了民众匿名表达的出口。
“破碎之花”自有其生命力,每一朵破碎之花的裂痕都带着时代划过的记录,时间会记住一切,时间会给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