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代美术馆《声·生》当代艺术展正式开展
汤杰《石语》
李星宇《声音盒子》
第二单元“声韵”从内部视角出发,探索文明在延续的过程中,如何启迪希望并传递生命的能量。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兼艺术家赵燕、视觉艺术家刘皓帆与声音艺术家小河共同创作的作品《声·万物》,采集源自黔东南的风物吟唱,将包括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谣、芦笙和牛腿琴的鸣奏置于源于自然的风声、沙声、水声之中,与AI视觉艺术相结合,以“看得见的声音”来展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多彩生命样貌。“鬼才”艺术家宋三土,展出《创世,大地与圆》、《花与刺》、《宇宙山》、《流浪的花朵》等多件作品,其中《花与刺》由蛋清涂抹的侗布、贵州乡野间的刺梨花与发出清脆响声的童趣泥哨等组成,其柔软、蜷缩、紧紧抱团的样子,表达出贵州当地劳动妇女团结、乐观及向上的精神情感及对生命力量的渴望。艺术家张振作品《种水计划》,以代表着贵州地貌的丹霞石作为空间的分布,通过数字交互手段及水的再视化呈现,营造了贵州在地空间与人之间通过“水源”的紧密联系,希望引发公众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科技、社会的思考。
宋三土艺术作品空间
张振《种水计划》
第三单元“声振”主题将内外视角进行有机结合,回荡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命强音。本单元以生命为核心,探讨人类文明与信仰的传承中,声音如何跨越个体生命的长度,共振出当代与传统的联接。纸做的艺术家陈粉丸带来全新作品《剪纸宇宙》,将过去十年中创作过的剪纸纹样以“树”的方式“生长、联接”在一起。跳跃的颜色、镂空的剪纸与无限的镜像,带来诗意和美的享受。艺术家郑靖的《时空回响-黔中》,结合贵州当地采集的方言童谣、坊间叫卖声与现代城市等不同声音,以儿时的镜面反光游戏,将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当下置于同一维度的声景之中,碰撞出生活与文明的共振,唤起刹那即永恒的乡愁。艺术家夏炎的绘画装置《索引》,借由20世纪80年的图书馆索引柜,希望通过“索引”的方法,建构一套能检索问题的逻辑系统,将我们当下每一刻的发生进行归纳与存储,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紧密相连。
郑靖《时空回响-黔中》
夏炎《索引》
“声生”是一种以对自然万物本身的崇拜所孕育的文化“根性”,随时间长河绽放出人类在世代繁衍与传承中对于生命启迪与希望的能量;而伴随“声生”所展开的文明发展脉络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命题:那些从过去走到当下的文化瑰宝,我们如何在当下转化与重生,迸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不息的流动、延续。当我们将古老的、过去的声音,以一种现代的、未来的方式展开并重构,我们或许能“聆听”到更多“心灵之音”与“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