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于海脊,与海同思,“TCCA海洋学”展览厦门拉开帷幕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馆长陈丹妮于“海洋学”开展现场致辞 摄/陈南烨
开幕伊始,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馆长陈丹妮、展览策展人之一龙奕瑭、艺术家代表方迪先后讲话。而后,策展人和驻地艺术家分别对展览概念及艺术作品进行了细致地导览。观者逐渐随着展览中呈现的人类文化的涉海性部分,以及从海洋文明、航海历史、海神信仰以及生产活动中剥取的“人与海洋的羁绊”而涌动。这种置身其中的“流动性”与陆地上的认识习惯区分开来——船舶顺风相送,鲸鱼不分南北,观者漫游在各种气候、各种裨海、各种时间、各种潮汐、各种地域与现代技术的交织里,仿若探寻、描绘着一部含混着历史、想象和虛构,细碎永续而灵动翻涌的海洋图景。
“海洋学”开展现场 摄/郑华忠
群展版块|月亮的倒影是海的脊骨
参展艺术家:曹澍、陈丹笛子、陈萧伊、孔令楠、林銮崇、刘广隶、李文嘉、刘雨佳、宁佳伟、童文敏
策展人:邱鼎
艺术总监:申晨
执行策展:TCCA策划团队
空间设计:林鹭琪
“据说,潮汐的起伏是由于月光;岩岸的剥蚀,大多来自海岸。”
——席慕容《一首诗的进行》
李文嘉 《胶囊/稻草》复合材料 装置摄影,声音,太阳花,木板,文本尺寸可变 2022 摄/陈南烨
“月亮的倒影是海洋的脊骨”尝试提出一种基于海洋的崭新感知谱系:寻着神话学指月的复杂想象、天文学永恒的圆周运动、文学和史诗对海洋的不同色彩描摹,以及因月相变幻计算而得的时间节日而形成。
林銮崇《无题》空间装置 玻璃 尺寸可变 2022 摄/石祥甫
潮汐所描绘出的场景是——海浪拍打着海岸,在瞬间破碎,但又立刻裹挟着沙石与贝壳返回海中,再与尾随其后的海水碰撞,最终形成此起彼伏的海浪。作为海水翻涌的形态之一,潮汐不仅展示了海水自身的力与流速的相互抵抗,也呈现了海与陆地、与月亮之间深层次的互动与影响。
刘广隶 《如何将大海一分为二》影像装置3D动画,3D打印,油画,锑锭,喷绘打印,书籍尺寸可变,影像时长:60分钟;7分30秒2022摄/石祥甫
展览展出了10位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通过含绘画、装置、影像、行为和摄影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从不同视角向观众反映他们对海洋的感性认识。
月影之下潮汐褪去,“氵每”脊遂现。
张娜松“蕃仔楼”研究小组 《侨乡念曲》 综合材料装置 影像、模型剧场 尺寸可变 2022 摄/石祥甫
除厦、漳、泉、汕、澳等地外,也探访了其腹地的县市区域,泉港、晋江、安海、双第、海澄、龙海、漳浦、云霄等,这些地方并不为人所熟悉,但它们的“氵”部偏旁,却提示着另一种由名称、制图和想象力组成的地理状态。
孔令楠《一个人的夜晚》(左1)纸上素描 11.2×14.1 cm,21×24.5 cm(带框)2020 艺术家与胶囊 上海惠允《云,星星,山》(左2)木板油画37.5×49 cm 2021 艺术家与胶囊上海惠允《相遇》(右2)木板油画 37.5×49 cm 2021 私人收藏《FF》(1)木板油画 37.5×49 cm,57.5×47.5 cm(带框)2021 私人收藏 摄/石祥甫
在这些零星琐碎而溢发着真实温度的片刻里,同行者发散着关于“海洋”这一环境媒介中人、事、物的无限思绪,并将思路连结至当下被广泛讨论的水系议题与个人艺术创作。数十位同行者们生产出诸多关于海的长诗、影像、论文、游记、科幻小说、纪录片,以及观察者的自述和图集。
驻地版块以文字书写、装置、影像为媒介,向观众展示了本次驻留行走项目中驻地艺术家的研究及创作成果,同行者自然生发的创作,以及记述电影小组的展映计划。好似一艘沉浮于史,任萍聚散之行船,在一次次抛锚靠岸中,不断地起航,又落脚。
驻地艺术家方迪于“海洋学”开展论坛现场 摄/郑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