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不孤”系列之“郁郁朝花·乔宜男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2)
郭怡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宜男先生这个展览是非常全面的,也是一个大型的汇报性的展览。从他求学期间的作品一直到最近新的创作,全面展示了他的思想、他的基本功、他对传统的认识、他对生活的理解、他对现代水墨的一种研究,应该说是综合地表现了他全面的艺术面貌,因为他有学院派的这样一个基础,对传统有深厚的理解,这次展出有一些作品都是从生活里直接来的,都是使用截断法,截取了生活里边最生动的那么一段,所以这些画显得非常的鲜活。他用线条、水墨、黑白、方圆等基础的艺术道理来进行创作,又加上对生活的认识,所以他的画我感觉既传统又有现代,他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家。这个展览全面展示了现代人对花鸟画发展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就是怎么来继承传统,怎么来发扬传统,怎么从生活里汲取,怎么表现我们现在对时代的一种情感,表达中国诗情的一种理解,展览在这些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一些很好展示。
展览现场
田黎明(中国画学会会长):乔宜男的花鸟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把中国文化人文儒道的一种精神体现在了他的笔墨当中。他的绘画虽然画的是花鸟,但实际上它更多的反映的是他的人格、理想、追求。更多的是呈现他对时代人文精神的一种追寻和体验,也是对时代劳动者真善美的一种追寻和体验,更是对自然的深切的体悟和体验。在笔墨的探索中,他把生活和情感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正是生活和情感铸就了他在笔墨当中一种深邃的人文思考。可以说,他把老子所讲到一种赤子之心点点滴滴注入在自己的作品中,使他的笔墨生发出一种浓郁的当代人文景象。此外,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是有个人独特的认知和理解的,而这种认知和理解主要体现在形式的探索,这种形式的探索也吸收了一些构成的元素和分割错位的元素。他创造了自己的绘画语言,这种绘画语言是一种平淡醇厚的境界。他的一切笔墨,一切造型都是围绕着这样的一种审美理想来生发的。
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花鸟画历史上大家辈出,在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中是最具传承性的,同时也是最难有所突破的,所以对于花鸟画家来说,如何成就自己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必须要创新。我们知道,任何创新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传统是一个伟大的黑洞,它既令你着迷,又吞噬你。或许乔宜男正是在漫长的学习传统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这种危险,他所有的墨法、笔法、造型、结构、意境的营造等都来自传统,虽然中国人为文作画讲究笔笔有来处,但无中生有才是艺术家最伟大的地方。乔宜男自从来到中国国家画院,每年都在改变,他在痛苦的挣扎中逐渐摆脱了造型和笔墨的束缚,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带来了花鸟画的一片生机。他作品的新意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结构新,他超越了写实主义,以个人的世界体验创造了中国花鸟画前所未见的新结构。第二是新形象,艺术家从来都是相信心灵而不相信眼睛的,中国传统画家聆听大自然的风声、溪水的流淌和鸟叫声,用心体悟世界。乔宜男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他在无数观察和体会中,创造出新的形象。第三是新笔墨,即破除传统的五笔七墨,笔墨源于心灵而非程式,乔宜男近期的作品的笔墨运用基本是源于心灵的。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从早期的工笔作品到今天的写意作品,这个展览能够看出多年来乔宜男中国画创作的一个轨迹。花鸟画发展到今天可谓大家辈出,我们的前辈中高峰太多了,所以现代花鸟画家怎么往前去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对花鸟画家来说充满着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乔宜男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画家,我们能看出他的画从工笔到写意这个过程,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他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艺术语言,包括他的水墨系列的这批作品,能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用心去画画的人,他的画也有情调、有境界,所以他的花鸟画不空洞,他既有传统花鸟画这种扎实的基本能力,也有对新的绘画有力的探索。从他的图式,包括他用笔、用墨、画面意境的营造,都可以看出每一张画他都用心去思考、去探索。因此这个展览不仅是他一路走过来的一个发展轨迹,也给当下花鸟画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