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当代艺术发展与文明价值内涵”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2)

2022-07-26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1003 次 评论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新闻学院张殿元教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要把我国当代艺术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以当代艺术为载体,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其间,要运用新媒体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等多种方式,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同解读当代中国的网络与数字时代发展实践相结合,成为对外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大命题。张殿元教授还提出,在尼克·兰德的加速主义观念影响下,未来的世界会是人工智能主导性很强的世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算法在其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样的世界更需要艺术的想象力。

当代艺术如何构建和引领新的文明气象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艺术的历史性进步。置身于我国日新月异变化的当代社会中,感受并体察到前所未有的当代性经验,或许是新艺术体系建设的开始,或许是新文明形态的构建。还有什么比迅速成长的当代社会更能激发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和理论冲动呢?中国的当代艺术应当成为文化强国并走向世界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祯博士后指出,一直以来,当代艺术和商业、资本之间存在着“相爱相杀”的纠缠关系,她尝试从“不消费主义”这一亚文化概念为切入点,观察一种作为亚文化的社会思潮如何内嵌到社会文明的结构里,同当代艺术形成互文和对话关系。她通过分析《瞬间所有制》《一封借电风扇送到的情书》《实践的悖论》《太空胶囊里的变形花园》这四部由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探讨了消费主义带来的社会资源过剩的问题,尤其在地缘政治紧张的后疫情时期的今天,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情感的质量、生命的价值、人和自然的关系。因此,当代艺术不管是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意象的构建还是内在的社会批判,两股力量最终可以交汇在一起,在当代文明的建构中发挥作用。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孟建教授发表了总结性的发言。孟建教授回顾了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当代艺术如何引领文明新气象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第一,当代艺术的精神追求正经历了双向重构,呈现出艺术、哲学相融合的特点,当代艺术已经完成了艺术哲学化与哲学艺术化的双向重构;第二,当代艺术的审美取向注重时空叠构,即在当代艺术中广泛存在不同媒介、不同风格、不同领域的跨界;第三,当代艺术的形式表现随社会形态瞬息万变,对当代艺术开展物质性研究,根本在于思考技术哲学问题:艺术如何面对技术世界?第四,当代艺术的国际传播需要顺势而谋,通过确立国际传播的主体性、构建国际传播的整体框架、设计多层次的立体管道、搭建国际传播的全媒体矩阵、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开展艺术交流活动。最后,孟建教授总结道,马克思曾将社会发展的形态描绘为“人们也按照美的规律来营造这个世界”,我国的当代艺术应当成为按照“美的规律来营造这个世界”的独特力量,让当代艺术在激活并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也是一场基于复旦大学FIST课程的创新教学活动。在学术讨论环节,参会者就本次论坛的相关主题,同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汤筠冰教授在研讨会交流环节总结中指出,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艺术的繁盛是文化性质的最后尺度,应“使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整个人类文化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代艺术的转型与传播进程里,更多地需要关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之间平视性的艺术表达。中国当代艺术所要构建的不应仅适合于本土性的文明,应呈现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