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件作品展现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师徒三人的花鸟画新境
齐白石、张大千、溥心畬、于非闇等在春华楼欢迎王师子莅平合影 1936 年
门人·知己
“门人半知己”是齐白石晚年自刻的一方常用印,他虽然感叹“夫画者,本寂寞之道”。但是在艺术道路上如有几位知己相伴,也是人生幸事。拜入齐白石门下的弟子,老人也视为艺术上的知己相待。艺路漫漫,门人知己相随,不但为他的寂寞之道增添几多温情,也为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书写出一段段佳话。
齐白石寿辰时合影(第一排左起:娄师白、叶浅予、王雪涛、潘素、吴一舸;第二排左起:郭秀仪、胡絜青、王朝闻、老舍、齐白石、陈半丁、吴镜汀、刘开渠;第三排左起:曲利成、秦仲文、赵枫川、胡佩衡、惠孝同、陈缘督、徐燕荪、王曼硕、吴作人、李可染、华君武、蔡若虹)
师徒三人相交数十年,感情甚笃。1956年,首都文艺界为齐白石祝寿,现场留下一幅颇为轻松的合影。盘坐在白石老人前面的正是他的得意门生王雪涛。1957年,于非闇绘制《四喜图》,专门回忆当年向齐白石求教的场景“二十六年前,向白石老人学画雪景染法。彼时我还不会花鸟写生,今取荣宝斋监制罗纹纸按老人传授之法试作,而老人已于数月逝世矣。”
园蔬图 于非闇 112cm×46.5cm 纸本设色 1938年 北京画院藏
师造化是指传统中国画家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感悟。于花鸟画家而言,对自然万物的仔细观察、深刻体悟,笔下花鸟才能自然传神。写生是师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三位花鸟画家均提倡“写生”,但他们的写生主张和方式也有所不同:齐白石曾言“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此次展览中,精心设置了几组齐白石笔下写生画稿与作品的对比展示,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画家从写生到创作的艺术转换。
拟八大鸭图 齐白石 134cm×33cm 纸本设色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言心迹·拓新境
花鸟画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艺术再现,更是艺术家托物言志,表达个人情感与心迹的重要方式。齐白石晚年客居北京,时常怀念家乡风物,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如展览中的作品《柚》,齐白石便在画中题诗“家园未剩闲花地,橘柚葡萄四角多。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
百花齐放 王雪涛 122.5cm×191.5cm 纸本设色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于非闇、王雪涛不仅是齐白石艺术上的知己,更继承了他艺术革新的理念和胆敢独造的气魄。虽然师徒三人分别选择大写意、工笔、小写意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却均在各自的时代开拓出花鸟画的“新境”,也使得二十世纪花鸟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
展览将持续至9月18日。(文/薛良 )
泛舟太液池 于非闇 125.5cm×62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荷塘图 王雪涛 129cm×66cm 纸本设色 1975年 北京画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