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养成好习惯,孩子再聪明也没用

严堃是北大的高才生,《天才知道》舞台上的数学天才。
大概小学3年级的时候,严堃爱上了数学,从此,课后、周末都去上数学班,乐此不疲,在数学世界里奋力遨游,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到了初三升高一,他不满意自己的入学成绩,利用整个暑假,搞定了高一所有科目的课本和练习册,新学期第一次考试就考了全年级第一名。
如此拼搏的严堃,对学习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但是整个高中期间没有熬夜过,10点半以前肯定睡觉。
繁重的学业怎么办?他有一套自己的做法。这些学习方法他从小开始贯彻了,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好的行为习惯,让严堃具有全力以赴的身体和精神,被众多的投资者青睐,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新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尤其是孩童阶段,父母给孩子培养的那些好习惯,终有一天,会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好的习惯呢?把握以下6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并不困难。
1、21天习惯养成法
如果想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件事成为他的日常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认为: 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前3天最为关键。 第一个阶段是从第1天~第21天,属于被动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21天~60天,属于主动阶段(产生认同); 第三个阶段是从第60天~90天,属于自动化阶段(内化于心)。 只要能帮助孩子坚持90天,就会内化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这种好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
在此期间家长要避免唠叨。“还不写作业啊?”“到点了,先写作业!”“说好了写完作业再玩,怎么就变卦了呢?”
心理学研究证明: 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一种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可如果父母将“唠叨”替换成“正强化”,就能增强行为的发生频率。
举个例子:
家长若想培养孩子按时写作业的习惯,第三天,孩子没用父母提示就按时写了,妈妈可以说,今天很主动,周日带你去郊游(或者可以是其他奖励),好好玩玩,下周再接再厉。
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家长如果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孩子正强化,就如同适时给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加油,油加得到位,车就能行驶得更远。
当然,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2、目标管理法。
意志薄弱是当前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绝大部分孩子遇到一点挫折与困难,就想要放弃。
父母不妨帮助孩子制订一些目标,并列出详细的实施计划,然后让孩子逐个实践。有了目标,孩子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目标管理法要把握以下3点: 1、设定的目标,量度和时间要具体。 目标要具体可数,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确定准确的目标达成时间。 2、设定目标后,要跟孩子一起分解目标,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为了避免目标成为空谈,分解目标、制定计划很重要,计划最好要细致到每月、每周、每天,只有认真的计划每一天,目标的实现才会成为可能。 3、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断的为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尽最大的可能性避免半途而废。
3、注重孩子的第一次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也就容易做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也就容易做错。孩子的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孩子的父母或老师没有留心去指导他们,以致后来一误再误,养成习惯,成了“第二天性”。
因此,要想把小孩教育好,一定要在他们第一次做事情的时候就教好,以免留下隐患。
4、赞赏有度,正强化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赞赏与鼓励,父母要适时鼓励孩子,在孩子每前进一小步、取得一点小成绩的时候,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让孩子体验到认同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