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育减负?(2)
目前国家和各类学校尚在尝试、探索阶段,一些阅读指导课、交流课在各地悄然兴起,但尚未大面积推广,其实践效果也需要时间检验。一个人十八岁以前若不大量阅读,仅从课内获取知识,将会导致语文素养欠缺,文学修养不够,继而影响一个人的能力和道德文化总体素质,所以类似语文这类文化课给中小学生适当加负、拓展向课外延伸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出路,也是民族振兴,国家振兴的出路。
当下我国教学现状是文化课过轻,知识课过重,尤其是重复性机械式知识识记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下,母语教学更应高度重视,转变形式,创新模式。对于数学、英语等知识性、工具性课程的学习可适当减负,而源远博大的语文和悠久厚重的历史与国学则当拓宽路子,重视其深度和难度,研究和探索对学生一生影响更加深远的品性培养。所以减负减负,什么该减?什么不该减?什么该加?如何具体加减?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热心社会人士都应该理智深入的思考一下,决不能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得不偿失。
三、作好相关政策的宣传与解释
2013年8月22日由教育部拟订实施《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其中对入学政策、作业规定、考试要求、其他要求、主要目的等各方面都做了详细要求,而“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保持体育锻炼、强化监督”则是十条细则。然而政策的风向标虽明确,但是家长担心学生跟不上,老师担心成空谈,校长担心砸招牌,专家担心无效果,社会各界的因素导致政策始终难以落实到位,终归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学生的负担依然重,对于成绩一般、学习能力一般甚至靠后的学生来说更是苦不堪言,一到学校愁眉苦脸,一见老师胆战心惊,一提考试如火焚身。政策先行,后续的实施要有肥沃的土壤才行,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抓好政策的宣传与解释。比如社区公益讲座、学校家校共育宣讲会、国家教育频道政策解读会、各级各类教育联盟会等等,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广大民众树立平和客观地应对意识,了解真正的减负、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做到合理有效地减负,改变现在的不良状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家校联动,树立正确减负意识
专家们任务减负是“一揽子”工程,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不然再多的国家规定与措施最终都会被架空,变成一纸废文。只有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紧紧守住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各地区各学校实际情况为参照,用更加具体贴合的方式,从根本上转变家长的观念,转变学校管理者及一线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国家大多数人树立正确的减负意识,才可能迎来中国教育界的真正变革,才能将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推向纵深发展,大面积实施,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添砖增彩。
万事开头难,减负在中国教育界行走了快二十年,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在不断实践探索,甚至初见成效,但是更多的还是教改纵向深度不够的墨守成规,横向面不广的步步为难,减负背后的负担依然沉重。希望国家教育的未来之路是光明的大道,带领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生高效学习、成功减负,走上快乐学习、收获成长的新道路。